图@视觉中国
很多人认为,孩子上课坐不住、老是捣乱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可能是患了多动症。然而,还有一类孩子,平日里并不怎么多动,甚至显得呆滞,看起来很文静,上课时也没有太多小动作,虽然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可就是无法听进老师讲解的内容,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多动症。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内科的余韶卫主任,在历经多年从医实践后,总结出诸多关于儿童多动症的知识经验。他提醒大家,面对多动症患儿,家长和老师务必保持耐心且要有信心。既要包容他们,又不能溺爱。只要积极运用鼓励的办法,配合医生的干预治疗,就应相信他们定能逐渐调整过来。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通讯员孙冰倩、胡颖仪。多动症存在三种类型,其中第二种类型最容易被忽视。有一个名叫小西(化名)的男孩,在刚上小学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察觉到他做事特别缓慢。老师也反映他在上课时精力无法集中。最为关键的是写作业这件事,其他同学在晚上 9 时就已经完成了作业,而小西每天都要磨蹭到晚上 11 时多。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小西的成绩已经在全班处于倒数的位置了。后来,小西被确诊患有多动症。余韶卫表明,多动症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冲动型。这类患儿往往表现得极为好动,性格较为暴躁、偏执且倔强,在做事时缺乏思考,全然不顾后果,随心所欲地进行捣乱行为,甚至会破坏物品、实施偷窃、参与斗殴以及惹是生非。其二是注意力缺陷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平时较为安静,甚至显得呆滞,看上去很文静。上课时,他们没有过多的小动作,只是老老实实地睁眼坐在座位上,但却听不进老师讲解的内容。
这些孩子时常会丢失东西,隔三岔五就会丢钥匙啦、书本之类的物品;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太好,无论给他们安排何种任务,都很难将其完成。第三种类型是混合型的。也就是融合了前面两种类型的特点。通常来讲,冲动型以及混合型的多动症相对比较容易被察觉出来,然而注意力缺陷型的患儿往往会被家长给忽视掉。余韶卫称,对于做事心不在焉且经常磨磨蹭蹭的孩子,父母应尽早带其去医院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多动症或存在学习能力障碍。这些症状有助于判断孩子是否患多动症,同时也能了解多动症有哪些表现。余韶卫介绍,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就可能有多动症倾向:其一,常常在座位上不停扭来扭去,小动作频繁;其二,时常离开座位;其三,在一些不应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其四,很难安静地玩耍;其五,经常显得十分忙碌;其六,常常话多,说个不停;其七,经常在问题未说完时就抢先回答;其八,经常难以按顺序耐心等待;其九,经常打断别人或者强迫别人接受自己;其十,睡眠时身体也经常翻动。近年来,因孩子患有多动症而向余韶卫寻求帮助的父母数量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有所提升,知晓了这是多动症,于是开始向医生求助。
遗传是引发多动症的关键因素,“天生调皮”这一说法用在多动症孩子身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遗传确实是导致多动症的重要原因。众多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们的家族中都有多动症病史。大约 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同胞以及其他亲属,在童年时期也患有此病。母亲孕期的生活习惯会产生影响。母亲在怀孕时的营养状况会对孩子有影响,母亲的作息情况也会对孩子有影响,母亲的情绪状态同样会对孩子有影响。治疗方面,干预训练有 90%的效果。若孩子患有多动症,家长应如何应对呢?余韶卫倡导包容孩子的天性。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首先提议家长运用“忽略疗法”。孩子皆有表现欲,患多动症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想表现却不知如何表现,就会做些无聊的事,让家长不高兴。此时家长应理解并包容孩子,秉持不干涉原则,既不打骂,也不鼓励。不要笑。看到孩子们表现逗趣,家长难免会发笑。然而,笑对小孩子而言是一种鼓励,能强化孩子的表现行为,使他们停不下来。
当然,不能将忽略治疗理解为忽视孩子,而是应该对孩子某些行为的异常表现更加包容。其次,可以采用“宣泄疗法”。如同大人一样,孩子的内心也会有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当孩子发脾气并进行抱怨时,父母需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倾诉。等孩子发完脾气之后,再逐步尝试进行沟通。患有多动症的孩子,除了部分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之外,还能够进行训练治疗。余韶卫称,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情况能够从根本上得以纠正,百分之九十的孩子经过治疗会有成效。对于多动症患儿,家长和老师务必保持耐心且要有信心,既要包容他们,又不能溺爱他们。只要积极运用鼓励的办法,配合医生的干预治疗,就应相信他们一定能够逐渐调整过来。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