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藏崔如琢“天价”书画的风险
作 者:长安居
崔如琢的书画作品在当代书画市场中售价是最高的,没有其他作品能与之相比。范曾的书画作品,曾是当代书画市场高价位的“标杆”,如今在崔如琢每件作品时常能见到的“亿元”拍卖成交价的强势冲击下,不得不收敛衣襟、避开席位,自身处于下风了。
崔如琢在当代书画市场价位体系中处于独特地位,是“无可争议”的“一哥”。他的地位在当代书画市场中十分突出,没有其他画家能与之相提并论。他的作品价格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被广泛认可为“一哥”。
近日,崔如琢在一段视频里宣称,广州“星河湾”的老板收藏了他三千平方尺的画作。他没有说出这位老板的姓名,但这位老板展现出的财力极为雄厚,着实令人惊叹。
崔如琢曾公开炫耀,他的画作拍卖成交价最高能达到五百万元一平方尺。如果以五百万元乘以三千平方尺,就会得出一个让我们感到惊悚的天文数字。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向来胆子比较小,还是算了吧。
但是,我们要问,此“星河湾”老板收藏崔如琢三千平方尺画作的价格是每平方尺多少钱呢?假如这位老板与崔如琢交情深厚,并且崔如琢出于酬谢知音的慷慨,以他最高拍卖价五百万/平方尺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五十万/平方尺来计算润笔费用,五十万乘以三千平方尺,那已经是十五亿元的天价了。这样一来,引出了一个关于书画市场的实质性问题,那就是崔如琢的画作真的有这么高的价值吗?我认为,即便这位“星河湾”的老板,没有用十五亿元的经济代价去收藏崔如琢这三千平方尺的画作,他为这次收藏支付给崔如琢的润笔费用也一定会以“亿”为单位来计价,他的这个选择是否存在无法预料的市场风险呢?
有相应书画作品经营、买卖经验的人,大多知晓一个普遍的市场常识。在书画市场中,“硬通货”就如同“股票”一样,具有特殊的金融属性。一件书画作品买到手后,能够随时在大范围的市场中进行“变现”。崔如琢的书画作品并非没有随时能够“变现”的功能。然而,他的作品在市场“变现”的范围显得非常狭窄。关键问题并不仅仅在于这一“窄”字。在除拍卖会以外的书画市场中,他的作品每平方尺的市场销售实价(均价),大概能“变现”多少钱呢?这是难以说清楚的。
我认为,如果把崔如琢的书画作品从拍卖会市场转移到第一线的高端画廊市场去售卖,他的作品还能值那么多钱吗?一位长期在书画作品市场进行实战的朋友向我透露,崔如琢的书画作品在民间的书画市场里,始终没有特定的客户群体。假设一个人手里拥有一张崔如琢的画作,即便以每平方尺十万元的价格出售,也很难找到愿意接手的买家。
另据媒体报道,今年保利春季拍卖会上,崔如琢有一件 4.6 平方尺的作品,仅以 8.5 万元成交。(此作是否为崔如琢画作的赝品?需等崔本人解释。)若按这一成交价来计算崔画的市场价格,难道崔如琢画作每平方尺的价格仅约 1.8 万元?崔如琢书画作品的售价(均价)到底是多少?在短时间内,这无疑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先不说崔如琢个人书画市场的问题,我们先来单独探讨一下,在当代书画市场的交易中,什么样的书画作品会成为买卖的热点。
在当今书画市场领域,最受追捧的书画作品,通常是那些作者在业内所占据的“官本位”级别最高的作品,这些作品最能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美协主席、中国书协主席的作品,在某一时期往往是最受追捧的。然而,当他们卸任美协书协主席、副主席等职务后,其作品的售价便开始从高到低变化。这类人群所设置的市场陷阱,让许多期望通过艺术品投资发财的买家感到懊恼和痛苦,他们不停地叫苦。
另外一种受追捧的书画作品,是以作品自身的学术水准来获得成功的。此类作品一开始都是从低价位开始的,经过长期在市场上的耕耘,通常需要三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从最初的低价位逐渐迈向高价位。在这一类型的画家中,石开先生以及已故的朱新建先生是最为杰出的代表。朱新建先生的书画作品在当代书画市场中受到热烈追捧,大抵包含以下因素:其一,他的作品风格鲜明,富有个性;其二,他在书画创作上有着创新的精神;其三,他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石开先生画作
这一类型作品在市场售价的厘定方面是很有讲究的。它从进入市场的第一天开始,首先面对的是普通书画消费者(爱好者)。当它的作品在市场中获得了一定的流通率和占有率之后,接着再面对特定人群,例如中产阶级收入群体。其作品每平方尺的售价大致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这类作品每平方尺的售价,差不多总是与一个大都市高级白领的月收入保持相应的关联。所以,这种作品的售价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高的部分。
其次,书画作品投资增值潜力越强,其艺术水平就越高。也就是说,作品的原创力必定是独一无二的,是在时代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石开先生的印作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三公分四字以内的,每印售价 100 元。而现在,每印至少十数万元,甚至二十万元以上。这种投资回报,并非是借助“官本位”的优势以及进行资本炒作所带来的结果,而是完全得益于石开先生的篆刻创作。他的篆刻创作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开启了一代新风,从而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朱新建先生画作的价格在他去世之后迅速飙升,同样也是基于上述的道理。
首先,书画市场中的“硬通货”需要有较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其次,它需要有较高的流通率。也就是说,“硬通货”类的书画作品,每时每刻都能够在市场中进行交易,也能够在市场中进行流通。这种日常化的交易频率,才是此类作品长期拥有“股票”化功能的唯一保证。另外,像石开先生这类的艺术家,他们坚守市场诚信,这也是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尊贵地位不可或缺的因素。石开先生的书画篆刻作品,绝不会在拍卖会是一个价,在自己家里是一个价,在市场实际流通中又是一个价。这不是说三者的售价全都一样,而是说三者的售价绝对不会在不同的空间内出现很大的价差。可以想见,若没有长期坚守市场诚信,是难以达到这个不太容易实现的目标的。艺术品投资者对石开先生这类艺术家及作品能长期保持足够信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其“人”在市场诚信方面的认可。
朱新建先生画作
石开先生和朱新建先生的书画市场形态处于较高阶。将他们的市场形态与崔如琢相比,投资崔如琢的“天价”书画存在诸多问题,可谓陷阱重重,并且明显面临着难以估量的投资风险。
第一,崔如琢个人的书画作品未曾经历“低价位”的市场培育阶段。因此,他的书画在民间收藏群体中缺乏根基。这导致他的作品没有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和流通率。一个仅由顶层拍卖价格虚空支撑,却没有大面积民间资本流入参与投资和交易的艺术家作品,几乎不可能有投资前途。
崔如琢模仿李苦禅先生画风的作品
第二,崔如琢的书画作品在原创力方面有所欠缺,没有明显的个性化风格特点。他的画作大多是对李苦禅、潘天寿、傅抱石等诸位大家的笔墨和图式进行照抄照搬。并且,他对于诸位大家笔墨精神内涵的理解与把握,都只是停留在表面,非常肤浅。从原创的角度来讨论,崔如琢绘画的“原创”价值,与范曾相比相差甚远。说得更直白一些,崔如琢画作的原创价值几乎为零。崔如琢的书法创作实践,我们以他自鸣得意的“崔篆”作为评价对象。从他对篆书的理解以及驾驭能力来看,他就像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小白”,实在是不值得一提,完全不值一哂。
第三,崔如琢书画作品所引发的“天价”效应,未得到书画市场及投资收藏人群的普遍认可。也就是说,行内人士都清楚,崔如琢的书画作品实际不值那么多钱。然而,他那些并不高明且有些蹩脚的作品,却能在拍卖场中多次卖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天价”。此“天价”频繁出现,不但没有让崔如琢的“人”以及他的作品在书画行内的形象有所提升,反而更让人产生质疑,究竟是哪股神秘的力量在背后推动着他的书画作品在拍卖市场中屡屡创出“天价”?崔如琢的市场诚信度是业界争议和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由于崔如琢是“米国人”,所以有幽默的朋友曾开玩笑说:“崔先生会不会是‘境外’某一‘势力’派到国内来专门忽悠我国书画民众人心的呢?他是不是带有某种‘特殊’使命的人呢?”对此只是一笑了之。
崔如琢书画价格“天价”,但其实际艺术价值与之严重不符,呈现倒挂状态,这在无形中给投资和购藏其作品的买家设置了很大的风险陷阱。我留意到,在当代书画市场投资资讯的传播途径里,资讯的主要内容大多是投资成功的案例。实际上,在真正的书画投资与收藏领域内,投资成功的人所占比例很小,大部分人在这个行业拼搏一生,最终能获得“平局”结果就已经很幸运了,并且还有更多的人是以投资失败而告终。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那些因艺术品投资、收藏而获得巨额财富的人,大多并非专业从事此行业的人。最为顶尖的投资、收藏佼佼者,大多是出于个人精神需求而购买收藏艺术品。也就是说,他们购买收藏艺术品的最初目的,并非是为了发财,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对精神生活富足的追求。最终他们因此获得了巨额财富,这不过是一种无心插柳却柳成荫的无意之举。请问,这种带有“天意”成分的“无意”能够轻易被复制吗?
从书画市场的占有率、流通率这两个方面来看,以及从作品的原创价值和市场诚信指数等方面来研判,购买收藏崔如琢的书画作品,明显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投资风险。也就是说,崔如琢书画作品的拍卖“天价”都是虚高不实的,他作品的这种虚高“天价”,很容易误导某些国内最高端的富豪,让他们对其作品的投资收益回报率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假设甲富豪购入了崔的画作,乙富豪由于见猎心喜或者是“赌”的那种心理而继续进行跟进……像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就如同“击鼓传花”一般,最后接盘的那一家,必然会血本无归。崔如琢“天价”书画所带来的最大危害,正是集中体现在这里。
崔如琢的人文修养很不好,他谈话的样子和那些粗俗的“暴发户”是一样的。值得庆幸的是,他是“美国人”,要是他不是的话,国人的文化尊严恐怕就会被他完全丧失掉。
据崔如琢的个人简历可知,他出生在北京。1981 年,他定居到“米~国”。之后,他加入了“米~国”国籍。他自称爱国且爱传统文化。然而,他为何又要加入其他国家的国籍呢?大家都知道,“米国”是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它为何不在这片外国的土地上多次创造出中国书画拍卖成交的“天价”纪录,从而赚取“番佬”的钱财,以此来彰显我国艺术的国威呢?反而要回到国内,以“米国人”的身份,为外国争光,赚取国人的钱财呢?一个画艺普通的“米国人”,身处吾国的土地之上,却缔造了吾国当代书画市场最高卖价的纪录,这本身就对吾国画家的自尊心造成了伤害啊!
总有人喜欢谈论,拿崔如琢给故宫捐献一个亿这件事来做文章,以此证明崔如琢的“好”。你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道理吧?一个“米国人”大量赚取了国人的钱,然后用所赚利润的一点点,姑且当作捐赠,这能有多“好”呢?在这一件事上,人们的看法可能各不相同,意见未必一致。当然,“捐”比“不捐”要好。崔如琢以外国人的身份积极参与故宫的文化公益事业,我们理应为之点赞。然而,他捐赠给故宫的巨额款项,如果是从“美国人”的口袋里赚取的“美元”,对我来说,我会觉得更加令人愉悦。
我认为,崔如琢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对于他的文化情怀,我不敢随意评判。然而,他那“精致利己”的“小算盘”,却打得极为精妙!米国普通民众的社会福利以及养老保障等比我国要好。这些很“实用”的利益,大概是崔如琢所看重的。所以他虽然回国已经有 26 年那么久了,却仍然要保留米国国籍。这已经表明,他非常看重自己“米国人”的身份。
崔如琢模仿潘天寿先生画风的作品
崔如琢曾宣称要超越毕加索,然而他离开了我国,在国外的主流世界中,他到底有多少影响力和知名度呢?坦率地说,在他的本国——“米~国”,他不过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人,“米~国人”都熟知毕加索,肯定不会有人知道崔如琢。崔如琢的平庸之作,在吾国的拍卖会市场能屡屡创造“亿元天价”的“神话”。然而,在吾国以外的艺术品市场,它却名不见经传,其知名度甚至还比不上一个艺术新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对海外主流世界艺术品市场稍有了解的人,大多知晓,海外艺术品市场中健在艺术家作品的定价普遍比较低。即便艺术家名气很大,其作品的定价也不会超出其所在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经济消费水平。域外世界的艺术品市场监管机制相对完善,特别是严格的纳税制度,对艺术家、画廊经营者和拍卖公司等起到了制约作用,使他们不敢将一件毫无价值的平庸作品炒作到极高的价格。总之,在相对规范的艺术品市场中,崔如琢是无能无用的。崔如琢的一些作品不值那么多钱,却能在国内引发“风潮”,还能“卖”到那么多钱,其原因是很清楚明白的,无需多言了。
当今社会存在一种说法叫“两头吃”。这种情况主要是指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羡慕他国社会的高福利,于是放弃了祖国国籍,让自己变成了“外国人”。然而,他们在自己的“国籍”所在国却无法谋生和生存,于是打着“爱国”的旗号回到祖国来“捞金”。他们通过改变国籍的方式,得以享受他国的高福利待遇;同时,又将自己伪装成所谓的“爱国者”,在国内故作姿态、矫情演戏,从而大发其财。这类人堪称专门擅长“爱国”生意的“顶级人物”。至于崔如琢是否属于此类“高人”,本人不做结论,希望读者诸君凭借敏锐的眼光和聪慧的见识,能够自行做出明确的判断。
崔如琢模仿傅抱石先生画风的作品
衡量一件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和其售价的高低,严格来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所以,一件卖价极高的书画作品,不一定就有多少艺术价值。一位想要涉及书画作品投资、收藏的买家,如果没有事先做好“功课”(储备专业知识),就很难看穿崔如琢“天价”书画作品背后隐藏的泡沫。
很多人认为,拙评有给人“扣帽子”的行为。在此我要声明,我从未给人“扣帽子”。我认为,把“吹牛大王”这顶“帽子”戴在“崔大师”头上,不能称之为“扣帽子”。崔如琢以王婆卖瓜的方式说“自己的艺术超越历史”,试想,如果不是纯粹的“吹牛大王”,怎么能说出如此离谱的妄言呢。
可以确定的是,崔如琢的书画作品在当代书画家群体中拍卖价格是最高的;并且,他也是当代书画市场价格泡沫最大且最烈的。崔如琢书画价格的市场泡沫不会一直维持下去,终将会有被刺破的那一天。因此,投资和收藏崔如琢书画作品的朋友们,一定要谨慎并且保持警惕。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8866601
电子邮件
wx888866603@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