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这本党史很厚重。从获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始,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一件件经历了沧桑的革命文物,它们记录了一段段深深触动人心的红色故事,也记录了一个个承前启后、开拓未来的历史瞬间。这些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在前行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砥砺奋进的最好见证。
建党百年之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以及中央网信办共同推出了《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此档案于 3 月 22 日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正式开播,同时也在总台央视新闻、央广网、云听等新媒体平台上线。有 100 位讲述人,他们用“最美声音”来刻录百年的记忆。
用声音来刻录百年的记忆,我是革命文物的讲述人,同时也是配音演员宝木中阳。我所讲述的文物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曲谱。
这页曲谱被收藏在云南省档案馆,它于 1937 年 12 月制成。如今在西南联大博物馆里陈列着它的复制品。原曲谱大概有接近一页 A4 纸那么大,是用简谱标记的。纸面稍微有些发黄,然而歌词清晰,字迹也很俊秀。
1937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主调曲谱(云南省档案馆供图)
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的炮火洗礼下不断成长。在这八年时间里,师生们历经艰辛办学,共同奔赴国家的危难。他们创造出了“战时高等教育体制的杰作”。“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首校歌,它鼓舞着中华民族的士气和斗志,激励着众多的莘莘学子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不懈地奋斗,并且献身于报国的事业。
西南联大校门-沈叔平摄(西南联大博物馆供图)
1937 年 7 月全面抗战开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都开始南迁。三校在岳麓山下组建了长沙临时大学。随着战事逐渐临近,1938 年 2 月临时大学又搬迁到了云南,并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课两个月之后,当时的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学校编制校歌和校训,西南联大也成立了“编制本大学校歌校训委员会”。
云南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吴宝璋介绍道: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担任编制委员会的主席。成员有朱自清、闻一多、罗庸,这些人都是西南联大极为著名的教授。他们开始广泛地征集稿子,整个西南联大的教授以及学生都能够进行投稿。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西南联大博物馆供图)
征集结束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学校就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公布为校训。然而,校歌的创作过程却历经了许多波折。在众多的投稿当中,由中文系教授罗庸所撰写的、依据满江红词牌填写的歌词,最终脱颖而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满江红》全词:
万里长征,告别了五朝的宫阙。暂且停留驻足,在衡山湘水之地,又要开始别离。在极远的边地移栽了坚贞的桢干之质,整个九州都洒满了黎民百姓的鲜血。到处都有笳声吹奏,弦歌诵读在山城之中,情感更加深切!
千秋的耻辱,终究应当洗刷;中兴的事业,需要杰出的人才。即使只有三成的人家,壮志豪情也难以磨灭。众多的艰难困苦和深深的忧虑成就了新的国运,要以坚韧的意志和心性去效仿前代的哲人。等待着驱逐仇敌,恢复神京,归还燕碣之地。
冯友兰先生作为委员会主席,在这期间写下了一首现代诗体歌词,名为《西山苍苍》。
西山呈现出苍苍之色,滇水呈现出茫茫之态。这里已不再是渤海和太行所在之地,这里已不再是衡岳和潇湘所在之地。同学们啊,千万不要忘记那失去的家乡,千万不要辜负这伟大的时代,千万不要耽误这宝贵的时光。要赶快去学习,要赶快去准备,抗战建国的重任都要由我们来担当。同学们,要善于利用这宝贵的时光,要努力创造这伟大的时代,要奋力收复那失去的家乡。
校歌委员会开始为这两首歌词去征集乐谱。那时朱自清先生想起了在国立浙江大学任教的张清常教授,于是把罗庸所写的《满江红》以及冯友兰所写的《西山苍苍》这两首歌词都寄给了张清常。张清常鉴于西南联大的实际状况,选取了罗庸写的那首歌词。
吴宝璋称,朱自清对他充满信心,将这个歌词交予他,让他负责谱曲。张清常配上这个曲子之后,经过演唱,结果令人十分满意。如此一来,校歌便诞生了。
校歌词曲作者罗庸(左)张清常(右)(西南联大博物馆供图)
彼时的西南联大,教室是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 1939 年规划设计的。因为经费紧张,条件简陋,冬天无法起到保暖作用,夏天也不能用于纳凉。学生们不害怕寒冷和炎热,然而他们最害怕的却是下雨天。
西南联大校舍(西南联大博物馆供图)
西南联大校舍(西南联大博物馆供图)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个片段,在一间间茅草屋里,学子们全神贯注地边听讲边做笔记。窗外的雨渐渐下大了,雨点不断地打在铁皮顶上,导致听不清讲课内容,于是教授就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这四个字。
西南联大校友杨沛煊回忆道,教室的上面是铁皮,当下雨的时候会滴答作响,当时的生活是很艰苦的。
在这般艰苦的环境里,西南联大当时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它以让学生能接触到尽可能广阔的知识世界为目标,具备文学、法商、理学等 5 个学院以及 26 个系。在八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八千多名学生。
西南联大图书馆(西南联大博物馆供图)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之时,风雨交加,天色昏暗。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坚守着校园,肩负起了保护国家文化脉络的重任,也在努力实现着用科技报效国家的理想。在他们之中,有两位获得了诺贝尔奖,有 5 位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 170 多位成为了院士,以及 100 多位人文大师。像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华罗庚这些大师级的人物,都曾经在西南联大进行过工作或者学习。时至今日,“大师云集”常被用来形容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中文系师生合影(清华大学校史馆供图)
2021 年 4 月 18 日,翻译界泰斗许渊冲迎来了百岁生日,他曾是西南联大第一届学生。平日里,他一直在书桌前勤奋写作,凭借文字将中西文化相融合。当说起西南联大的求学时光时,他常常会哼唱几句校歌,校歌中有“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这样的词句。他表示:“哪怕只是一成三户,雄心依然存在。”即使只剩下我们三所大学,我也一定要抗击日本。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雄心壮志非常厉害。
朱光亚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许渊冲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王传纶荣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王希季也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们是西南联大的五才子,被并称为“文理法工五堵墙”(由北京大学提供图片)
“政治的情怀、社会的承担、学术的抱负、远大的志向”,联大精神既展现在“刚毅坚卓”的校训里,又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旋律中被吟唱。西南联大博物馆的馆长李红英觉得,这种精神与情怀跨越了时空,将会一直激励着后世之人。她称:“西南联大校歌在当时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标识,有着极强的凝聚力。”西南联大的精神在当时具有极强的鼓舞作用。在当今时代,它对我们也有极强的启示和鼓舞作用。
西南联大博物馆所收藏的校歌曲谱,是在 1988 年复刻的。(此为西南联大博物馆提供的相关信息)
我是西南联大博物馆的讲解员孙雯屿,1996 年出生。每当讲述校歌的故事,联大八年的艰苦岁月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首歌被传承下来成为云南师范大学的校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我会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身到后续的每一场讲解以及每一项工作中,为弘扬和传承联大精神,贡献自身的力量。
总监制:刘晓龙 顾玉才
监制:高岩
总策划:樊新征 崔欣
策划:丁飞 孙鲁晋
协调:冯烁 朱敏 李昊 刘梦雅 赵初楠 韩雪莹
记者:陈鸿燕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