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天下事/正文
精选教学指南:如何有效选择课外读物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2025年03月09日  阅读 21

摘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精选4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篇1教学要求:让学生知晓阅读课外书籍需要有选择,初步学会选择课外读物的办法,养成选择读物的习惯。让学生切实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明确读书作记号的要求,知晓读书作记号的意义,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精选4篇)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1

教学要求:

让学生知晓阅读课外书籍需要有选择,初步学会选择课外读物的办法,养成选择读物的习惯。

让学生切实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明确读书作记号的要求,知晓读书作记号的意义,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去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去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注意点,从而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教时

促使学生交流选择读物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 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 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 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小结:选择读书的内容,需依据自身的需要来决定。大家要灵活运用书本上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挑选出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就如同选择一位书本朋友一样。

二、 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看图交流的步骤如下:首先要确定书的类别,接着按照类别去查找;然后通过书脊来发现书名;最后轻轻拿起进行浏览,以确定是否办理。

2、 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仔细查找,将书轻轻抽出,查看内容提要,大致浏览后重新选择,再将书放回原位。

三、 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 评选速度奖

2、 评选专心奖

四、 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 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 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 发下调查表选填

我最想读的三本书分别是:其一、其二、其三。

我曾经读过的最为难忘的书分别是:其一为……;其二为……;其三为……。

(3) 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 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 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是从模仿开始,进而达到创新,能够灵活运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通过实践去体会,并且进行交流,以明确其意义。

一、 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晓了怎样去选择图书。如果选完后不认真读书,那么就丧失了选择的意义。那究竟该怎样读书才算是认真的呢?(学生交流:要做到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并相机板书课题。)

二、 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 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 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有生词和疑难之处?还有妙词佳句……重点句段以及关键词句等。

3、 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 交流明法

四、 实践深化

1、 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 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 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 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 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

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图来启发思考,让学生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性,并且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 学习观察静物

回忆老师带领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式,然后将其与第五页的下图相结合,进而探讨观察静物的方法。

(1) 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动静结合,将其比作活的事物,进行观察日记并填写表格。

2、 实践运用

进行盆景观察;在心中默默构思;开展小组交流;由代表进行发言;进行小结评优。

三、 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 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 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 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人物方面:要留意神态,留意动作,留意语言;要留心场面,并且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进行观察。

(3) 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 实践分组

小队选择观察对象,例如低年级的体动课或者小小鱼缸引力大,接着进行汇报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评优。

四、 总结、作业

总结:只有细心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有耐心和恒心,这样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 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 选定目标反复看

(2) 写出所得至少3篇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2

今天,我和学生一同学习了习惯篇的内容,其中包括读书要有选择以及读书做记号。我为我的学生而感动。

教学之前,我仅想到了上届教的四年级里有一篇和读书做记号有关的文章。课前,我把这篇文章翻出来看了看,然后决定依据教材所给的内容,充分地发挥。

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读书做记号中各记号的意思,以及读书做记号的好处。通过学习讨论,学生基本总结出了结论,我对此很满意。就在这时,一位学生说:“老师,练习 3 的处处留心已经给我们总结好了。”然后翻开一看,确实如此。

我很感动,原因不在于他懂得并提出来了,而在于他拿到课本后认真去读了。我深感惭愧,我也读了全书,并且读了好几遍,却都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因为我只是着重看了课文,而忽视了练习;只看了作文,只发现留心观察事物可以与练习一的处处留心相结合,然后配合完成第七篇习作,却没有留意到练习三的奥秘。

我很感动,马上对这位学生进行了好好的表扬。接着继续学习了练习三的处处留心这部分内容。同时,把练习三原本要求的预习并根据需要做记号这个练习,改成了只进行预习,并将其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向来注重师生共同学习。然而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样做所带来的益处。

有关习惯篇的教学

考虑习惯篇的教学事宜,认为将观察的方法和习惯穿插在课文与习作中进行学习较为适宜。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时能有具体例子可参照,练习也有相应内容可依托,更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基于此,决定在习惯篇中仅阐述有关课外阅读的内容,包括其选择以及阅读方法等。并且将其作为本学期重点培养的一个习惯,时常对学生进行督促和鼓励。

曾学过一篇《读书做记号的学问》,这对习惯篇的学习很有作用。然而翻阅教材时,却发现这篇文章已被删除。于是想着把它找出来,与学生一同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也有助于他们形成习惯。

重新读第一单元的教材后,发现习惯篇中的“留心观察事物”和练习一中的“处处留心”非常吻合。把它们放在一起学习,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一个小小的故事引入“处处留心”,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那这个语文从何处得来呢?它来自“留心观察事物”,也就是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接着出示习惯篇中的图,让学生进行观察、练习,并且模仿练习一中的故事写一写、读一读。

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讲讲自己从身边哪些事物获得了启发以及有所收获。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把这些写出来,形式不受限制。让学生知晓生活中需处处留意观察事物,并且动笔记录下来,就能够有所收获。通过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就会养成习惯。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3

——上课和听课后的对比

开学第一天,我的第一节课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1》。这节课主要讲了“不懂就问”和“勤于收集资料”。当时有听课老师,我的思绪有些乱。尤其对于“勤于收集资料”这部分,我让学生围绕“收集资料可以用哪些方法?”“我们怎样去收集资料呢?”这两个问题展开合作探究。自己起初觉得这两个问题设计得挺好。然而在学生后续的集体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回答不太令人满意,这让我很着急,心里还埋怨学生没有认真动脑筋思考,觉得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照着书上的插图说不就可以了吗?经过我的再三引导,一节课总算得以上完,教学任务也总算完成了。

在第二节课时,我走进了刘永主任的课堂,想要听听他教授习惯篇的方式。在他的课堂上,开始的环节处理得很有独到之处,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在教学“不懂就问”这个习惯时,对于插图的处理方面,他能够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且想说的图片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也很不错。同时,他还能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多问问题以及善于提问。在学习“勤于收集资料”这一内容时,我认为他的处理方式存在不妥之处。

我在听课期间,将自己的课与他的课进行了对比,最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和我犯了相同的错误,对问题的提炼不够准确,致使学生对插图内容产生了混淆。接着我灵光乍现,想到了在教学“勤于收集资料”这部分内容时更为有效的方法。首先要设计好问题,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操作。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上的插图,去看看这些同学收集自己所需资料的方式是怎样的?同时看看他们处理已收集资料的方式又是怎样的?从收集资料的途径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这两个方面,把实实在在的方法教给学生。从理论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方法,同时也要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方法。要布置学生去收集本地的革命烈士资料,在这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如讨论怎样去收集资料,以及打算怎样处理或保存收集来的资料。

这次比课之后,我有深刻感受。我们同轨老师开展集体备课是必要的,互相听课是必要的,同题异构地上课也是必要的。有时候思维碰撞会产生新火花,能给教学注入新鲜活力,还会促使对教学进行反思,以此达到双赢目的,即听课者有益且教授者也受益……真期望学校能实实在在搞一次纯粹的教研活动,相信教师业务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4

提起习惯篇的教学,很多老师都感到很尴尬。一方面,习惯极为重要,正如“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威廉·詹姆士)所说。另一方面,简单来说,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来,(叶圣陶);二来,习惯篇的教学在实际操作时颇为困难,有时会因为只是“就图讲图”,缺少亲身实践的体验,从而陷入“空洞说教”的困境,难以在学生心中种下“种子”;有时又会因为“为讲而讲”,讲完就结束,忽略了学以致用,导致只是“昙花一现”。你可见到学生在课堂上能说得头头是道,可之后却“涛声依旧”,正契合了“一说就懂,一做就错”这句话。那么怎样才能让习惯篇的教学不再枯燥空洞,变得灵动且富有情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习以惯之呢?以下是我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的一些小情况,虽然依然稚嫩,但也多少能体现出我思考的印记。

1、读书有选择

看到这个题目,我开始思考:首先,这一课要给学生埋下爱读书的“种子”,虽然这并非本次习惯篇教学的重点;接着,才可以去引导学生选择有益的图书;最后,要让浓郁芬芳的书香飘进学生的心田。那么,该如何去做呢?想起开学第一天,我在写给学生的信中介绍过犹太人是最有智慧的民族,原因是他们爱读书。基于此,我打算以“智慧”作为突破口。

上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发生在犹太人家庭里的事。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大人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有一种宝贝,它没有形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任何人都抢不走,它比金子、比宝石更值钱,只要你活着,它就会永远跟着你。”“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或许是因为学生很擅长联想,当提到犹太人时,他们就像条件反射一样猜出了是“智慧”。接着,我为学生阐释了“智慧”:“智”是由“知”和“日”构成的,意味着每天知晓一点便为智;“慧”是由“心”“倒山”以及“两个丰”组成的,其含义是心中的那座山被推倒(即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双重丰收。“智慧”意味着利用每天所知晓的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得两方面的收获。学生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致,开始小声地议论着,大概是在为汉字的奇妙而惊叹。我则保持沉默,静静地注视着,任由孩子们尽情地享受课堂上那短暂的“空白”时光。

接着,我引领孩子走进爱读书的犹太人。通过两则趣闻,让孩子能更直观地体会到犹太人对读书的热爱。其一: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中,孩子出生没多久后,母亲就会给孩子读《圣经》。并且每读完一段之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小孩稍大后,母亲会取出《圣经》,在其上滴一点蜂蜜,接着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其目的是告知孩子书如蜜般甜。(此趣闻在信中已被提及,学生再次阅读时仍觉饶有兴致。)其二:死人亦读书——古时,犹太人的墓园中常常放置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认为死者会出来读书,然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生命存在着结束的时候,然而对于知识的追求却永远没有尽头。

读完故事后,学生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教室上空弥漫着轻松愉悦的氛围。这一环节大约花费了十分钟,然而似乎还未进入“正题”。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教学不再单调,而是变得丰富起来,充满了语文的韵味和书卷的气息。课堂摒弃了照本宣科的方式,变得趣味十足,想要让学生昏昏欲睡都很难。相信这会给孩子留下深刻而鲜活的印象。

2、读书做记号

师:同学们有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吗?你是怎么做的呢?

我在今年暑假读书期间,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将其画下来。接着去询问爸爸,等了解了意思之后,如果觉得这个词是好词,我就把它记住。

师说:你的这个方法挺好的,通过读书做记号,既帮助你解决了问题,又能积累好词,这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啊。

生(齐):双雕。

师:一石——

生(齐):二鸟。

师:一举——

生(齐):两得。

我读书时,若碰到写得精彩的地方,就会把那些地方圈起来。

师:难怪你能写出好文章,大家都称呼你为“作文大王”呢!要是大家都像你这样,那咱班不就变成“作文大王班”啦?

我喜欢将重要的地方用双横线标记出来,接着多读几遍,然后把它背诵下来。

师:难怪你的学习效率比其他同学高,原来掌握了这个小窍门啊!

…………

这个班从三年级开始由我教授。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察觉到有些孩子在读书时有圈圈画画的习惯。在备课的时候,我思考着能够把这些孩子转变为有效的课堂资源。相信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力量,让学生身边的榜样去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并且进行教育,这样会产生很多出乎预料的效果。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没有尽头的,比空洞的说教要好很多。孩子说完后,我会适时地表扬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我告诉学生读书做笔记有很多好处。一句有意无意的话“大家都像你这样,咱班不就成了‘作文大王班’了吗?”这是在引领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回想起来,这样平常的教学环节更容易激发孩子去效仿。哪个孩子不想被老师表扬呢?毕竟“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好人的愿望”啊!

3、留心观察事物

我一看到“留心观察事物”,脑海中便闪过一个故事。一个秀才要前往京城参加考试,心中忧虑万分。他的妻子看到他这般为难,便说:“瞧你那愁眉苦脸的模样,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秀才回答:“生孩子更容易。”他妻子接着问:“为何这么说?”秀才解释道:“你们女人生孩子,是肚里有一个孩子呀!”这次我参加考试,肚子里空空如也,那我怎么能写得出来呢!”这个秀才所说的肚子里没东西,其实就是说没有写作的素材,这不正是在告诉我们要留意观察事物吗?然而,仅仅这样还不能充分说明为何要留心观察事物。受“读书做记号”这一教学的启发,我想起我校今年有 60 多名学生的小发明在国家、省、市获奖,其中有的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号呢!他们之所以能有小发明,少不了要观察身边事物啊!于是,我上网进行搜索。辅导老师把这些获奖的作品以及发明过程都发布在网上了,我很快就找到了。其中,五(3)班的袁一夫和邹坤发明的公厕“用必冲”装置,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能看到公厕没人冲洗,导致臭气熏天。除了存在怕脏、嫌烦等不良品质外,大多数人确实是因为忘记了,在自己家里类似的情况也时常会发生。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有了小发明。在公厕蹲位安装类似家用抽水马桶盖子的装置,可设计成小巧玲珑型。这样人在方便前需先掀起盖子,而且只有掀起盖子才能拿到卫生纸。人方便完离开时,盖子会自动盖下,利用盖子盖下的力量带动连杆启动冲水装置,从而起到用后必然冲洗的作用,解决了忘冲洗的问题。如果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他们就无法发现这个问题,也不可能发明出公厕“用必冲”装置。这两件事足以让学生提起兴趣,学生也能体会到留心观察事物的重要作用。因此,我期待着上课的到来。

上课时,我写下课题后,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何要留心观察事物呢?孩子们都露出疑惑的表情。这在我的预料之内,接着,我缓缓地给学生讲起了《比生孩子还难》的故事,学生们都笑得前俯后仰。我指着课题问学生:“为什么要留心观察事物?你们懂了吗?”话音落下,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留心观察事物对我们写作文是有好处的。”留心观察事物能积累写作文的材料。老师,我想起“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我一听很激动,连忙说:“是啊,没有米下锅,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米饭呀!我们写作的材料就如同米一样。你们说要不要留心观察呢?”学生明白了,大声说:“要。”其实,留心观察能够积累写作文的材料,还能锻炼我们的观察力,促使我们动脑筋思考问题,对学习其他学科也很有帮助。接着,我讲述了袁一夫、邹坤发明的公厕“用必冲”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因为学生不懂“国家专利”,我稍作了解释。学生一听,脸上露出了羡慕敬佩的神色,这时,我顺势引导,讲述了他们的发明经过。孩子们从身边同学的真实事例中再次感受到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习惯”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习以惯之”。这意味着要在实践过程里不断地进行练习,经过很长时间之后,就好像有了一种惯性一样,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去做。因此,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练习,分别针对“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碰巧学校要求每个班建立图书角,于是我让学生回家后选择两本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带来;让学生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预习第一课;双休日回家后,让学生留心观察一处景色,或者身边的人、动物,然后写一篇观察日记。

现在回想,习惯 7 的教学显得扯得很远。所引用的一些语言文字材料,看起来与教学重点没有很恰当地融合在一起。然而,从孩子们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中,我坚信这三种习惯能够在他们的头脑里留下一些印记。当然,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持续去“涂抹”,期望能“渐深渐浓”。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en.bjhwtx.com/post/8768.html

标签:

博览广文网

博览广文网为所有文学爱好者、新闻爱好者、关注生活多方面内容的观众朋友提供多方位的内容呈现、提升阅读空间、填充碎片时间,开阔读者的视野、增长见识、了解民生、一个让您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的网站平台!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广文舒阅网—让天下读者有家可归!这里汇聚了各类优质文化信息,无论是全球热点、历史故事,还是实用百科、趣味探索,您都能轻松获取。我们希望用阅读点亮您的世界,让每一次浏览都充满收获和乐趣。
导航栏A标题
广文舒阅网
扫码关注
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0755-88186625
Q Q:8705332
Email:admin@lanyu.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海雅缤纷国际大厦5层501
Copyright 深圳市蓝宇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0131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