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银行流水单产业链调查】
新京报记者通过淘宝主页检索“银行流水单”这一词汇,察觉到众多商品名称中包含“薪资记录、办理入职、申请信贷、个性化定制银行流水”等信息。此类商品售价区间较大,从十元至数百元不等,更有商家售卖“银行官方印章”业务,声称能够伪造任何金融机构的流水证明。
【中介代办:流水金额“量身定制”】
记者假扮购房人向某中介了解情况,对方坦言能够“依据贷款额度更改收入证明材料”。譬如,当事人实际月收入为三千元,但中介制作的收入证明材料上却标注月入一万多元,分毫不差,并且伪造了日常开销记录。特别要提及的是,这份收入证明材料还盖上了伪造的中国工商银行“公章”。不少代办机构声称,所有银行收入证明材料均可按需制作,主要应用于住房贷款审批,并且“从未被金融机构发现”。
【购房者动机:房价焦虑与避税需求】
查明,购买仿冒资金证明的人,大致有两类:其一,是收入没达到银行贷款门槛却急着买房的。一位买房者说:“房价涨得太猛,等资金足够,首付可能又不够了。”其二,是一些小公司老板为了避税,让工资不通过公司账目,造成银行记录不足。一对做生意的人坦言,房产销售曾建议他们“伪造记录”,否则贷款申请会受影响。
【银行风控漏洞:流水审查形同虚设?】
该行一位客户服务代表坦言,金融机构对资金往来记录的核查并不严谨。低于三百万的信贷项目无需提供此类材料,超过此额度才有可能进行抽样检测。在具体执行层面,信贷机构更倾向于参考个人信用档案来判定风险程度。只要申请者的信用记录健全,且担保品价值充分,即便资金流水存在伪造,贷款申请依然可能获得批准。这位代表进一步说明,住房贷款的违约情况相对较少,因此机构更加重视借款人的偿付意向以及抵押物品的实际价值。
【法律与风险:造假后果或被低估】
中介声称操作绝对稳妥,律师明确表示,伪造金融凭证属于刑事犯罪,最重可能面临十年以上牢狱之灾。银行方面也坦言,一旦察觉伪造行为,能够及时收回放款。然而实际情形是,只要借款人准时归还借款,银行一般不会去核实资金流向的实际情况。某股份制银行的风控部门人士透露:通常只有出现坏账才会进行追查,但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
【行业反思:信息壁垒催生灰色产业链】
权威人士指出,虚假交易记录的普遍存在揭示了多重弊端:金融机构偏重于表面文件,某些房产项目为推动销售纵容欺诈行为,而购房群体因知情不充分承受心理压力。一位中介从业者透露:“金融机构对资金证明的规范模糊,导致客户只能盲目应对。”提议金融机构改进风险判定机制,并且强化合法合规的引导教育。
【结语:短期便利与长期隐患的博弈】
这种黑色利益链条的出现,揭示了资金运作与市场需要之间的冲突。对于个人来说,表面上看起来方便的伪造操作,实际上隐藏着法律和信誉的隐患。随着数据监控能力的增强,银行账户记录的虚假处理余地可能会逐渐缩小。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