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简历遭泄露:招聘网站管理漏洞下的黑色产业链
“不公开”简历仍被贩卖
复旦大学四年级学生小罗在求职网站上提交个人资料时,特意勾选了“不公开”选项,按常理推断,其个人信息应当仅限于投递的企业查阅。但近期,他却不断接到骚扰电话,对方以微商、刷单等理由邀请他兼职。此类事件并非孤例,调查数据显示,众多毕业生在提交简历后都遭遇了信息泄露的问题,这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完整的简历贩卖产业链。
简历明码标价,2元起售
非法中介以每份简历2元到8元不等的价格进行贩卖,所谓的“原始”简历——即直接从招聘平台获取且未经过转手的个人信息——每份售价2元,且最低购买量需达到100份。这些简历中包含了求职者的姓名、联系方式、教育背景、居住地等核心信息,有的还附有照片、详尽的工作经历以及“简历标识码”等平台内部生成的数据。李姓求职者表示,自2020年6月提交简历以来,短短一周内便遭遇了数十通陌生电话,这些电话并非招聘信息,而是推销兼职工作或金融产品的。
伪造企业身份,虚假招聘套取信息
中介采取造假营业执照的手段,借助企业注册的公开信息,在招聘网站上开设账户,发布虚假的工作岗位,以此诱使求职者提交个人简历。一位中介人员透露:“掌握着多个企业账户,能够精准获取不同类型的简历。”他们假扮成雇主,将简历大批量导出到个人电子邮箱,然后利用软件提取信息,制作成文档进行售卖。某招聘平台上的“简历下载”群群主透露,即便该平台强化了审核机制,依然有人能够借助内部渠道获取简历资料。更有甚者,他们甚至利用猎头账号,以每份8元的价格对外出售完整的简历信息。
平台监管漏洞:认证机制形同虚设?
尽管一些招聘网站声称实施了严格的身份验证流程(包括对企业营业执照的审查、对公款项的验证、人脸识别技术等),然而,中介机构依然能够规避这些安全措施。比如,平台规定求职者在发布职位前必须进行实时人脸验证,但中介通过购置或租赁合法企业的资质资料来顺利通过审查。而且,即便求职者选择了“仅向投递企业公开简历”的选项,他们的信息也可能被第三方爬虫工具获取,或者被内部人员非法导出。
法规与平台整改:如何堵住漏洞?
2020年12月,我国人社部颁布了《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各招聘平台需对用人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并严禁泄露或出售用户个人信息。目前,一些平台已着手提升技术防护措施,例如BOSS直聘推出了“三证合一”的认证制度,即结合营业执照、对公账户以及办公环境视频进行认证,同时增设了求职者简历下载的授权步骤。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部分中介机构通过伪造认证、内部勾结等手段规避了相关限制。
求职者如何自我保护?
1. 谨慎选择公开范围:优先使用“定向投递”而非“公开简历”功能;
2. 核实企业信息:通过天眼查等工具验证招聘企业真实性;
3. 减少敏感信息暴露:简历中避免填写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非必要内容;
4. 警惕异常联系:若接到与投递职位无关的电话,可向平台举报并报警。
行业呼吁:强化追责与技术升级
专家提出,平台应当构建更为严密的内部监管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对企业账户的定期审核、对简历下载次数的合理控制,以及运用区块链技术来监控信息流动。此外,对于违法倒卖简历的中介和内部人员,必须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仅仅是进行账号封禁。在保护求职者信息方面,不能仅仅依靠平台的自我约束,必须构建一个包括立法监管、技术防护和用户意识在内的全方位防御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