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 视觉中国
20多吨药砸开一条隐秘黑色产业链。
在医院附近,在隐蔽的小胡同,人们常常能看到写着“高价回收”的牌子,除了名烟、名酒,医保药也是被收购的目标,这些药品都到哪里去了,现在答案已经有了。
6月13日,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打击医保诈骗犯罪专项行动的结果,摧毁了9个诈骗团伙,抓获200多名犯罪嫌疑人,查扣20多吨药品。
更多公开细节表明,犯罪团伙收购从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开出的药品,收购价格为市场价的两成,之后以市场价的五六成销往其他省市。许多特药、慢病用药的报销比例约为90%,即便加价后价格依旧远低于市场价。
据此前的相关报道,这类被称作“超低价药”的药品,在零售药店渠道,有着很大的销量,在网络渠道,也有着很大的销量,在微商渠道,同样有着很大的销量。
从2022年到今年年初被查获的时候,有团伙向外发出了700多批药物,药物总重量近30吨。这个团伙只有四五十个犯罪嫌疑人,却形成了“收卡-医保开药-收药-销售给医药机构-购药患者”的商业闭环。这仅仅是上海市在过去几个月内打掉的9个团伙中的一个 。
更早之前,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曾曝光过一起类似案件,该案件涉案金额已经高达2亿元。
药品是从医保定点机构开出的,之后又被转卖到零售市场,这类药品被称作“回流药” 。这种行为存在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在近年来医保部门打击欺诈骗保越来越严格的过程中,这条隐秘的黑色产业链也渐渐在大众视野中曝光了。
客观来讲,对于那些需要常年用药的慢病患者而言,要是没有医保基金的支持,经济压力着实会很大。另外,近年来消费降级已成为常态,这些情况都促使许多人选择了来源不明的超低价药品。
但是,需要留意,药品和普通商品不一样,贸然购买来源不明的药品,所付出的代价,极有可能远远高于节省下来的药费。
多少父母被盯上了
长期以来,医保基金被称作“唐僧肉” 。在这一比喻背后 ,药厂、药商、医院、患者常常是利益共同体 。在医保管理较为粗放的阶段 ,骗保、套保行为屡屡出现 。除了用医保基金购买米面粮油 ,从医院开药后转手卖给“高价回收”摊贩的情况也极为常见 。
在新的“回流药”产业链里,这些诈骗团伙不再满足于坐等药品上门,而是主动采取行动找到参保人,通过“兼职赚钱”“免费体检”等手段骗来医保卡,前往医院刷卡超额配药,采用“蚂蚁搬家”的办法,积少成多后再集中进行售卖。
从今年破获的案件来看,与以往相比他们的策略稍有不同。前些年,诈骗团伙倾向于找年轻人“收卡”,年轻人很少生病,医保卡通常闲置,因此乐于借出赚些外快 。
国家医保局监管日益趋向精细化,集采、医保谈判等新政策纷纷落地,“回流药”市场渐渐集中于众多公立医院无法开出的进口“品牌药”,这些药大多针对高血压等慢病,年轻人的医保卡几乎开不出此类药,老年人因而成为犯罪团伙的新目标,他们常在各大医院接触不同病人,并从中发展下线 。
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的信息表明,某团伙中的王某、陈某,多次指使老人前往医院多开、虚开药品,之后“高价”收购这些药品并转卖。被抓获时,这伙人持有105张医保卡,还有1万多盒各类药品,看起来就像是从定点医院、药店进货的样子 。
2020年,在黑龙江曝光了一起案件,执法人员在该案件中查扣了238种“回流药”,这些“回流药”基本都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用药,降胆固醇的畅销药“立普妥”(辉瑞的阿托伐他汀钙片)是其中的典型 。
在这起案件里,涉案人员借助微信群把那些“回流药”卖给“中间商” ,“中间商”假扮成药品销售公司,接着由销售人员推销给零售药店 ,事发的时候,跟其长期有药品往来的中小药店有3000多家 ,这笔生意利润颇为丰厚 ,据办案民警讲,这个“中间商”只用了5年时间就已身价千万了 。
药品集采降价后,各地中选品种价格存在差异,于是跨省市倒卖药品的情况时常出现。
降糖药“拜糖苹”即拜耳的阿卡波糖,在集采中选地区每盒价格仅5块多,不及未中选地区的十分之一,一度成为跨区域“带货”的明星产品 。另据江西南昌警方公开消息,降压药拜新同即拜耳的硝苯地平、立普妥等,也是常被倒卖的医保药 。
在这个过程中,医保基金有大量资金流失,表面看医保基金是主要受害方,然而实际上,被骗走医保卡的是老年人,买入并吃下“回流药”的是老年人,因医保基金紧张而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也是老年人。回顾整个“回流药”产业链,老年人才是最大受害者,可他们拿到的利益却微乎其微 。
要是无法清晰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要参与其中,不然的话,还会有更多老人,这其中包括父母、亲人,也涵盖我们自己,他们的健康、合法权益会遭受损失 。
来自:视觉中国
不可因小失大
事实上,购买“超低价”药品的危害比想象中更大。
国家医保局公开提醒大众时表示,“回流药”存在四点主要危害,其一,“假药”会对人造成伤害,其二,“过期药”会耽误人,其三,“错药”会危及人的生命,其四,“骗保”会坑害他人。相比而言,“回流药”对医保基金的伤害并非最为严重的 。
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在中国的监管规范情形下,不被允许进行二次销售。探究其原因,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当这些药品脱离既定的流通渠道后,其安全有效性便不再具备保障 。
首先,药品中间环节失去控制了。许多药品对于运输、储存有着严格的规范,比如说有的药品需要采用冷链运输方式,有的药品需要进行避光、避湿储存等,要是操作不恰当的话,很有可能会致使药品变质,药品变质的话,轻的方面是药品失去药效,严重的方面还会存在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
请你提供一下具体需要改写的句子内容呀,这样我才能按照要求进行改写。
犯罪团伙倒卖的医保药品,主要是老年人常用的降糖药、降压药,还有常用的胃药、感冒药等,如前文所述 。上海市公安局透露的信息显示,查扣的药品中有布洛芬混悬液、阿莫西林胶囊、胰岛素等,这些药品需要在特定环境中保存 。现场药物放置非常随意,为降低成本,只用蛇皮袋简单打包了事 。
在其他案例里,存在这样的情况,把胰岛素等药品直接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这些药品是需要冷藏的。
其次,药品极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能够看到,许多“高价回收”的摊位不但回收药品,还回收空药盒。有时药品未能及时售出,已经过了保质期,随后就会被装入新药盒里继续售卖。
第三,有药贩子为谋取更高利润借机售卖假药,或者把假药放进真药盒里,使购买者难以辨别真假 ,在重新组装“回流药”时,药贩子还会装错药品和剂量,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 。
这种情况在很多私下转让里也有可能出现。比如说,广西柳州新闻频道曾报道过一个案例。有一名尿毒症患者,服用醋酸钙降磷片后中毒住院了。而她所吃的药品,是为缓解经济压力从病友手中买来的。后来才发现,对方发错了药。
此外,有人进行多开、虚开药品的行为,这会致使一些真正有药品需求的患者买不到药,这同样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药贩子们卖出的超低价格还在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在以往的案例里,存在药企举报后被查处的情况 。
当然,如今想要继续维系“回流药”的产业链并非易事。2022年6月,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已然建成。诸多“回流药”案件,最初是从这个平台察觉异常,而后顺藤摸瓜,最终得以侦破。药监部门也运用“追溯码”等科技手段来监管“回流药”了。
与此同时,针对“回流药”的处罚力度加大。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文,把利用医保骗保购药等行为归入“诈骗罪”范畴 。
对于大众而言,不参与骗保行为,尽量不购买来源不明的超低价药品,这同样是保护自己的应有之义,也是保护他人的应有之义。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