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李晓丹/文
9 月 13 日,经济观察网记者李晓丹获悉,毕马威中国在 2024 服贸会上发布了一份白皮书,名为《新质生产力引擎驱动下的智能制造行业革新》。该白皮书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 5G 等前沿技术正与制造业加快融合。以高附加值、高知识密度和高技术含量为特点的高技术制造业,已成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动力。此外,中国的消费电子企业正在谋求开拓海外的新增量。它们的出海策略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转向了研发、生产、供应、销售以及服务的全面出海,以实现智能制造的更高阶升级。
毕马威中国工业制造行业审计主管合伙人马于翀称,消费结构在升级。“以产定销”这种方式已无法满足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买方市场在扩大,同时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以及时效性的要求也在增多。满足“多样化、小规模、周期可控”生产模式的市场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旺盛。这种情况使得制造业不得不改变生产模式,逐渐朝着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供形式发展。这也推动了制造业从“粗而光”向“精而细”转变,柔性制造模式得到了快速应用。
以下为对话实录:
经济观察网:如何进一步激发创新对智能制造的推动作用?
马于翀称:在 2024 年的服贸会上,能够看到一系列与新质生产力相关成果的展示。从具体实践方面来讲,当下颠覆性技术在快速进步,经济环境既复杂又严峻,劳动力和原料供应市场存在着不确定性等情况,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构建智能制造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对于制造业来说,要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与新型网络建设。一方面,必须筑牢技术基底,在推进产学研用的过程中,集中科创资源,对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并且及时更新技术体系,以保持技术创新对智能制造的适用性。一方面要推进新型创新网络的建设。重点以数字孪生、工业智能、关键工艺等领域的部署作为产业突破方向。要加速制造业创新载体的建设。这样就能有效提升中国智能制造的应用规模和发展水平。
经济观察网询问,智能制造与传统产业链进行对接时,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充足的准备,又有哪些相关的建议呢?
马于翀称:《“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鼓励具备条件和基础的企业,把前沿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制造的全过程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企业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多方面的革新以及生产管理全流程的智能化。智能制造行业能够依照规划所提供的方向,在需求洞悉这个环节,对传统产业进行数智化重构;在研发环节,对传统产业进行数智化重构;在采购环节,对传统产业进行数智化重构;在生产环节,对传统产业进行数智化重构;在营销环节,对传统产业进行数智化重构;在售后环节,对传统产业进行数智化重构,进而与产业服务深度融合。在需求方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准洞察并提供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各类需求,进而构建定制化的生产模式;在研发方面,要建立起由数字驱动的研发设计机制;在采购与生产环节,能够优化采购流程和生产流程,对装备进行升级,达成自动化采购与柔性化生产;最后,还可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展全域精细化运营以及精准营销。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去看,中国的智能制造呈现出了哪些新的趋势呢?
马于翀称:未来的智能制造呈现出五大趋势。其一,算力将获得大幅提升并得以应用,这会推动智能制造行业持续突破技术边界,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智能制造流程。其二,高度自动化且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将会广泛地得到普及,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制造成本并提升生产效益。第三,决策和优化机制将以数据为基础而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会助力企业达成精细化管理以及高效运营的目标,进而迎来业务的增长。第四,个性化定制的能力和柔性生产的能力将会得到增强,这样就能更有效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智能制造行业朝着灵活且多元化的方向转变。第五,互联与协同会进一步加深。它能驱动全链条进行优化与协同,还能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障碍,促使整个行业达成协同高效的发展态势。面对新的趋势,企业需要展现出具有前瞻性的视野以及行动能力,要积极地接纳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理念,凭借技术创新来带动产业升级。
经济观察网称,依据白皮书的统计数据,在 2023 年,中国智能制造业已完成的融资事件一共有 775 起。与去年相比,其数量下跌了 25.9%。然而,融资规模却呈现出逆势上涨的态势,上涨幅度为 9%。并且,已披露的融资金额达到了人民币 804 亿元。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马于翀指出:由于全球经济环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市场存在不确定性等因素,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所以在 2023 年,智能制造投融资市场趋向于回归理性,新项目的投资数量有所减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整体融资市场需求较为疲软,但投资者把资金投向的都是具有更高潜力、价值以及确定性的项目。2023 年智能制造的融资市场情况如下。半导体、集成电路赛道十分火爆。其中最大一笔融资金额为 40.2 亿美元。该金额占当年融资规模近 3 成。这表明智能制造市场具备一定前景和潜力。
从企业融资的视角而言,哪些行业有着较大的融资需求呢?与 2021 年相比较,在 2023 年,智能制造企业的 A 股 IPO 事件数量以及募集资金都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而港股排队以及上市的企业数量则明显增多。对于智能制造企业来说,上市融资是否属于必然的选择呢?
马于翀称:从投融资方面来讲,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融资规模处于领先地位;集成电路的融资规模也较为靠前。从 IPO 活动方面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上市活动比较活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上市活动也较为频繁,新能源汽车的上市活动同样较为活跃。所以,从这个特定角度来看,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都是在融资需求方面较大的行业。
智能制造的特点是投入高,研发和生产所需资金较多,所以对融资的需求很大。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期望能拓宽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在众多渠道里,上市融资虽然不是唯一选择,但却是重要的融资手段。企业通过上市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融资,从而实现大规模的资金募集。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港股排队上市,其原因之一就是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国资本。
经济观察网:高技术制造业使用外资的情况如何?
马于翀称:“十四五”期间,首份利用外资发展专项规划得以出台。在此情况下,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持续创下历史新高,并且利用外资金额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进行优化。外资统计公报披露,2019 年至 2023 年期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外资的使用情况处于持续增长态势。2023 年尤为突出,高技术产业引资达到历史新高。该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 11.9%。这凸显出高技术制造业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同时也表明高技术制造已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外商投资对中国的高技术产业表现出了充分的信心。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8866601
电子邮件
wx888866603@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