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开启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日前公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首次构建了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并且提出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近年来,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被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环节。于是,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应运而生。
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的翅膀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实现了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也实现了农业远程控制等智能管理,这样不仅让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还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化,同时降低了成本,并且培育出了优质高产的农产品。
农业农村部近些年组织了 9 个省(区、市)进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它发布了 426 项能够节本增效的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2017 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在种养领域开展精准作业和精准控制的建设工作,加快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如今,大型收割机如小麦联合收割机普遍安装了 GPS 或北斗卫星系统。依靠物联网技术,农机上与卫星相连的传感器能够发出精确指令,使得农机操作精度能够精确到厘米。通过农机指挥调度中心,设定好作业标准后,此后所有农机操作都能尽在掌握之中。在大数据精准计算的作用下,农业的各项资源要素得以优化配置。并且,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也能够被资源化利用,从而实现“零排放”。曾经那些十分繁重的农事活动,如今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够优雅地完成。
现代农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解决精播等瓶颈问题,也解决精施等瓶颈问题,还解决精准控制等瓶颈问题,以及全程溯源等瓶颈问题。从源头上解决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解决了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农业高产的目标,实现了优质的目标,实现了高效的目标,实现了生态的目标,实现了安全生产的目标。
推动农业生产走向智慧时代
近年来,农业物联网以及无线网络传输等技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极大地促使了监测数据出现海量的爆发情况。现代农业借助技术手段来获取数据、收集数据以及分析数据,从而有效地对农业生产和市场流通等问题进行了解决。互联网技术推动着农业生产朝着智慧型的方向发生转变,这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8 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农业高分卫星。这颗卫星大幅提升了农业对地的监测能力。它还加速推进了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以及数字农业农村的建设。这些举措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近几年,有关部门在全国搭建了四个平台,分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同时,组织 21 个省市开展 8 种主要农产品大数据的试点工作。此外,还不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实现通过数据来进行管理和服务,既能有效降低生产投入,又能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智能化生产,从而引导产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建成了 5.7 万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了 95.9%。“直通式”服务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覆盖了全国近 100 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惠及 37.6 万注册用户。大量数据使得生产布局得到优化,生产投入的安排得以优化。农业生产获得了更多数据的支撑,正朝着智慧农业时代迈进。
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的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今,科技已然成为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农业智能化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的这种情况下,智慧农业正逐步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