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研学旅行”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词汇。当下,世界上诸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并且有部分国家已经将其设定为必修课。那么,“研学旅行”究竟是什么呢?为何一定要让孩子们参与到研学旅行当中呢?
01:什么是“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就像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研学”的全称是“研究性学习”,也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当下“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与其他探究性学习模式相比,研学更注重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细节。
不可否认,当前青少年学生存在一些现象,比如缺乏冒险精神,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社会责任感淡薄,且这些现象较为普遍。要扭转这些情况,仅仅依靠课堂教育这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具有深刻情感体验的研学旅行,才能够逐渐地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
此外,研学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游学”文化,和中国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句相契合。可以说,研学旅行的政策一直延续着这种文化传统。
研学旅行的特点
课程导向:
研学活动是以课程作为基础的。它涵盖了自然科学这一学科领域,也涵盖了社会科学这一学科领域,还涵盖了人文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实践性强:
研学给学生提供了诸多实践机会,学生能在这些实践中学会知识的运用方法。
集体性:
研学活动通常是集体出行,需要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02:“研学旅行”的起源
研学旅行,在国外被称作修学旅游、教育旅游。16 至 17 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了“大游学(Tour)”运动,此运动是教育旅行的前身。不少国家开始推崇“漫游式修学旅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国家开始发展营地教育。1946 年,日本发展了修学旅行。到 1960 年,修学旅行已成为日本中小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上世纪初,美国将“HIBL 探究式科学教育”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教育理念对美国的科技创新起到了有效促进作用。1995 年,“HIBL”首次被引进到法国,被称为“动手和面团”。
2001 年被引进到中国,它被称为“做中学”。其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在动脑以及动手的实践过程中,借助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2016 年年底,教育部等 11 家部委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这一意见在国家层面是首次明确地对研学旅行予以支持。
许多国家已经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在学校系统内能够拓展大中小学生的视野,还能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并且这些国家已经积累了有益经验。
03:中国的“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广泛地开展了,它成为了人才培养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之下,它作为一项能够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同时也是一种探索旅游转型发展的崭新方式,走进了国内教育界以及旅游界的研究视野,并且成为了提振综合实践育人研究的新领域。
2003年,我国在上海成立了首个“修学旅行中心”。
2008 年,广东省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之中,使其成为必修课。
2012 年起,国家先选取了安徽,接着选取了江苏,之后选取了陕西,再之后选取了上海,随后选取了河北,接着又选取了江西,之后选取了重庆,最后选取了新疆,这 8 个省(区、市)被列为研学旅行试点。
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 - 2020 年)》。此纲要提出了一项举措,即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
2014 年,教育部把《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颁发了出来。 教育部在 2014 年颁发了相关通知。 2014 年,教育部颁发了那篇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6 年,国家颁发了《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同时,国家还颁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
2017 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此纲要中把研学旅行当作必修课程纳入了综合实践活动。
2018 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出了一项工作要点。该要点重点推进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基地的建设。
2019 年 3 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19 年工作要点》有相关内容。该要点提出要加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的课程资源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服务平台的建设。并且还要遴选并推广典型线路。
2020 年 9 月,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此意见要求提升博物馆研学的质量,同时开发博物馆研学的精品课程,以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2023 年 2 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23 年工作要点》有关于推进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基地建设的内容。该要点要求加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的课程资源建设以及服务平台建设,同时还要遴选并推广典型线路。
官方文件出台了,它为研学旅行给予了政策支持,也提供了战略指导,同时明确了研学旅行的目标、方向以及具体的组织实施。
04:“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并非只是游山玩水。它是课堂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
送孩子去经历研学旅行,这是磨炼孩子心性所必需的。同时,这也是能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一次难忘经历。
01:让孩子“知行合一”
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连接
课堂上,书本构成了孩子的世界;走出课堂后,世界成为了孩子的书本。当课堂上的知识与现实体验相互融合时,知识就会变得鲜活且有温度。
以万物当作老师,把世界当作教材。原本那些只能凭借文字来感知的人文自然,如今能够被触摸、被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02:让孩子保持好奇心
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源自灵感,而灵感源自生活。在自然界里,存在着数不胜数的壮美奇观。每一处别具特色的自然风貌,都完全能够开启孩子们的好奇心。
这份好奇心能为孩子提供创新所需的土壤,能够激发孩子追求新事物的欲望,还能从多个层面提升孩子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03:让孩子探索不同的人文艺术
体验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行走在道路上,收获和成长也在道路之中。游历过世界的孩子,增加的不只是人生的经历,更是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让孩子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事物,看到广阔的世界。孩子可以借此了解到多元的文化。在沉浸式的艺术学习氛围中,通过直观的见闻去学习和领悟。这样能让孩子更轻易地从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里找到规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也会更加高效。
04:让孩子坦然面对新环境
提高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
新环境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陌生的,也是孤独的。所以家长要在恰当的时候提升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培养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研学旅行是给予孩子适应新环境的绝佳机会。孩子能在新环境里主动参与各类活动,依据环境条件来改变自身并调节自身,还会尝试着让自身与环境条件保持协调。
05:让孩子感受集体生活的意义
践行责任与担当
在研学旅行里,孩子会以集体的方式生活。这是学校生活的一种延伸。孩子们原本主要是进行个人学习,而在此过程中,他们转变为以团队合作为主。团队成员需要配合得很默契,并且分工要明确。
培养孩子的角色意识和担当精神,让孩子学习到团队配合的技巧。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定的任务,践行自己的责任,从而感受团队荣誉。
06:让孩子有充分的话语权
锻炼沟通能力,树立自信心
研学非常注重参与度与自主权,学生拥有诸多自主学习以及自行决定的空间。参与研学旅行后,孩子们在大环境里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让孩子有勇气去做未曾做过的事情,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接触,这使得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并且能从中有所收获。
07:让孩子实现个人价值
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学会独立性。研学旅行是孩子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是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
孩子面临旅行中的学习任务时,能够做出合理规划且清晰明了,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相应任务,进而实现个人价值。
08: 让孩子缓解学习竞争焦虑
在旅途中实现寓教于乐
孩子天性爱玩,能否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
研学旅行能让孩子们走出课堂,他们怀着愉快的心境,借助“以游兼学、学游相济”的途径来增智启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追逐“分数”而引发的“学习竞争焦虑”。
09: 让孩子摆脱互联网束缚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为经济和社会在发展,所以孩子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娱乐方面,对手机、平板、电脑的依赖都变得越来越严重。正因如此,孩子们需要去换一个环境。
在研学旅行中进行更多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再被冰冷的屏幕所束缚,打开心扉去走进现实生活,这样做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明显的。
新疆在云端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于 2018 年成立了在云端研学品牌。该品牌致力于成为连接学生、教育与未来社会的桥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品牌精神
创新引领,探索未知
云端研学的品牌精神,其一体现在对创新的持续追求方面。在如今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只有持续进行创新,才能够满足学生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开放共享,协作共赢
其次在开放共享的理念方面有所体现。知识不再是单独的、彼此孤立的岛屿,而是能够相互分享,进而共同成长的海洋。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