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中国
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
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它早已成为中国人餐桌上
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在无数的四川非遗美食中
面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美味
传统的技艺
蕴藏无限的魅力
今天就来看看
四川的那些非遗面食
担担面
担担面是四川民间的一种著名小吃,风味颇为特殊。相传在 1841 年,由一个绰号叫陈包包的自贡小贩创制而出。由于早期是用扁担挑着,担在肩上,然后沿街叫卖,故而被叫做担担面。
担担面的面条很细滑。它的主要佐料有红辣椒油、芝麻酱、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红酱油、蒜末、豌豆尖和葱花等。这种面色泽红亮,冬菜和麻酱散发着浓香,麻辣酸味十分突出,味道鲜而不腻,辣而不燥,在川味面食中堪称佼佼者。
担担面操作起来很简单且速度快,味道鲜美且香气浓郁,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在四川餐馆和面食店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品种。2013 年,担担面被选入商务部、中国饭店协会首次评选出来的“中国十大名面条”。
宜宾燃面
宜宾燃面是四川省宜宾地区很有特色的传统名小吃之一。它原名叙府燃面,以前还被称作油条面。因为它油重且无水,只要一点火就会燃烧,所以才有了燃面这个名字。
宜宾燃面以当地优质水面条当作主料,用宜宾碎米芽菜、小磨麻油、鲜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葱、豌豆尖或者菠菜叶等作辅料。先把面煮好,捞起来甩干,去掉碱味,接着按照传统工艺加上油和佐料,就做成了。做好的宜宾燃面松散且红亮,香味能扑鼻而来,辣和麻相互交织,油多但无水,味道鲜美且爽口。
汉源榨榨面
榨榨面是汉源本土的一种面食,极具特色且风味绝佳。其面条是用高山所产的荞麦面加工磨细后,掺水揉和成面团,接着用特殊工具压榨成条状,然后直接进锅烹煮,所以被称作榨榨面。
汉源榨榨面先在特制榨架上压榨出圆条状面条,接着面条直接落入榨架下的锅中。面条煮熟捞起后,放入清水中漂上一阵以除味。然后把面条盛起放入开水中烫热,最后倒入碗中。佐以汉源酸菜、豌豆汤、肉臊及其他调料,吃起来脆香爽滑,酸辣可口。汉源榨榨面味绝的原因在于其佐料。这种佐料是用高山特有的“包包菜”秘制而成的酸菜。该酸菜受当地日照、水源等因素影响,口味非常独特。
叙永豆汤面
叙永豆汤面是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著名的传统小吃。它始于清末时期,并且是泸州叙永人早餐离不开的主食。
叙永豆汤面的面条是人工制作的。配料选用炖粑且不脱壳的上等大白豌豆,还有加甜酱炒香成脆绍的肉末,以及用猪大骨熬制的面汤。先把面条下锅煮熟,然后装入汤碗,接着舀一勺肉末和粑豌豆盖在面上,就制作完成了。做好的豆汤面,汤鲜爽口,豌豆粉味很足,味美且悠长,很受老百姓喜爱。
武胜麻哥面
麻哥面是武胜的一大特色美食,味道别具一格。它以“麻、辣、香、酥、鲜、嫩”著称,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麻哥面是武胜人冯基民最先创制的。冯基民性格豁达且风趣幽默,由于他的外貌特征,被人开玩笑地称作“麻哥”,所以他制作的面就取名为“麻哥面”。
武胜麻哥面的臊子选用肥瘦相间的猪后腿肉。用这种肉炒出来的肉臊很香,口感也很黏软。其面条面薄且条细,筋韧又光滑,软硬适度,不容易断碎。做好的武胜麻哥面面白汤红,色泽十分诱人,肉臊浓稠且鲜香,味道麻辣,口感丰富,深受大众喜爱。
荥经哒哒面
哒哒面是手工宽面,在荥经已有超 100 年历史,其“挞”面技艺十分独特。制作过程中会扯面,打面时面弹性大,会发出哒哒声,所以叫“哒哒面”。
哒哒面是雅安特有的美食。它的特点是手工制作,主要通过调、和、揉、挞等几道工序来完成。细长均匀的面条由一个很大的面团经过揉搓拉扯、摔打挤捏而形成。在制作过程中,不添加碱,也不经过发酵。揉面以及“挞”面时,必须按照一定的“套路”,揪剂子,出条子,抡、摔、叠、扣等动作要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这样才能拉扯摔“挞”出纯正的哒哒面条。面条成型后就下锅煮至熟透,捞出来以后,分别配上三鲜、杂酱、牛肉、鸡丝、酸菜、清汤等各种面绍来调味,这样的面条很筋道,口感也很丰富。
营山凉面
营山凉面在营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营山县的传统名小吃。因为面身修长且连绵不断,所以又被称作“长寿面”。营山凉面风味独特,其原型从夏代就开始闻名,后来成为宫廷御赐的小吃。
营山凉面注重色、香、味、形。它的面条很有劲道。在制作时,用面筋、凉皮、豆芽作为底子,接着加入盐、红油等佐料,然后撒上翠绿的葱花并一起搅拌。拌好后的凉面油光发亮,散发着鲜香,色味都十分好。吃起来香辣至极,爽嫩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中江手工挂面
中江手工挂面起源于宋代,到现在已经有千年之久。中江挂面一直保持着手工制作这一独特传统工艺。它的挂面形状有的细如丝,有的粗如韭叶。面体经过多次发酵,所以有微孔,因此有“茎直中通”的说法。由于中江手工挂面工艺独特,再加上受气候限制等因素,在历代众多上贡佳品中,它都能占有一席之地。
中江挂面的制作分为制粉和制面两部分。其工序包含发酵、盘条,接着上架,然后扯细、晾晒,最后进行包装等流程。制作工序较为繁琐,需经过和面,接着开条、盘条,之后发酵,再抻大条、抻小条,然后上竹,最后晒面等 18 道传统手工工序以及 70 道小工序。一架面从开始取水和面到最终切面打包完成,所需时间为 18 - 24 小时。制成后的产品分为尖庄和大市货这两类。其中,尖庄又有银丝和韭叶两个品种。做好的挂面,其味道甘甜,颜色洁白,质地柔嫩且可口,面条做工精致,容易被消化,还富含营养。
川北客家手工面
客家面条的历史起始于秦汉。仪陇罗氏谱牒记载,豫章罗氏家族从汉代起就掌握了抻面技艺,之后迁徙到了湖南长沙。因为战乱,在清顺治中叶的时候,又迁徙到了仪陇县金城镇,以耕种和挂面作为职业,到现在已经传承了十二代。传承人孙罗勇继承了祖辈的事业,以传承手工挂面为业,他所注册的“川北客家”手工挂面商标被评为四川省驰名商标。
川北客家手工面的制作考究。从 50 斤的面开始,能拉成 200 多米长的小条,接着拉伸到 4 米长的单根面条。这一过程需经过和面、开条、拉大条、拉小条、搓面上竹、抻面、拉面、上架晾面、收面包装等十二道工序,总共需要 22 个小时才能完成。做好的挂面,每根面条细如发丝,丝丝空心,煮熟后入口柔软,嚼劲十足,回锅也不腻。
或麻辣或清淡
或干拌或带汤
筋道麻辣、鲜香爽口
口感丰富、色味俱佳
这些多样的四川非遗面食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