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又是春风拂面的一年。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将于3月初在北京召开。中国新闻社记者近日采访了一批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了解了他们过去一年的故事和声音。
“叶尖的冻结并不影响它,生长已经达到了非常理想的状态。”面对初春的晨曦,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刚带领团队走进位于河北新乡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对小麦幼苗进行考察。
河南是中国主要的小麦生产省份。今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在 8500 万亩以上。目前,河南小麦由南北将陆续进入再青、起、拔节的旺盛生长期,这也是肥水需求旺盛和产量形成的高峰期。
2月16日,中新社记者看到,在这个小麦种植面积1200亩的基地里,麦苗已经变绿,机械喷灌和人工灌溉交替运行,茹振刚眼中洋溢着笑容。
每年立春后,茹振刚都会带着学生马不停蹄地在田间奔跑,指导农民进行春季管理。他们还走访了种子企业和面制品企业,确保供需紧密结合,小麦种子培育更加精准。
2月16日,儒振刚在麦田里检查了幼苗。中新社记者 李侃 摄
今年67岁的茹振刚,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小麦育种研究和教学,被誉为“麦田守望者”和“麦爸爸”。几十年来,他培育了“黄淮初麦”等众多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4亿亩,直接增产超过300亿元。
“希望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茹振刚多年来一直关注“三农”和乡村振兴这个话题。2024 年,他将深入农村和课堂,开展 30 多场讲座,并与 1500 多名听众交流探讨,“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农业、热爱乡村、热爱农民”。
“培育小麦品种很重要,人才培养也很重要,人才是我心中最重要的'两颗种子'。”“茹振刚说。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蓬勃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里,茹振刚还专注于如何将农业领域与 AI 技术相结合。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气象,通过新技术实现种子、药品、肥料、设备的一体化运营。
AI技术赋能农业装备,这也是茹振刚今年将要向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提出的重点建议之一。通过一年的走访调研,他发现农村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弱、留守妇女和儿童很难实施精准的田间管理。当前,如何将传统农业生产的人群战术转变为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综合生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种子是食物的碎片。河南省拥有中国 1/17 的耕地,生产了中国 1/10 的粮食和超过 1/4 的小麦。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1343.9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种子行业安全一直是儒振刚尽职调查的重点,今年也不例外。在他看来,要找出小麦品种的遗传功能,才能实现对我国自主开发的大品种的保护。
“我只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只需要真正踏上地球。”“茹振刚告诉记者。(中新社记者 阚丽 李朝青)。
[记者笔记]。
2017年,我第一次采访了全国知名的小麦育种专家茝振刚,他“大声嗓门”热情洋溢地介绍“把握中国人手中小麦话语权”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在随后的 8 年里,我和同事们来回奔波到茝振刚教授主持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乡村进行采访,见证了他对小麦育种和乡村振兴的迷恋,见证了这位“麦田守望者”始终如一地以实际行动肩负着粮食安全的重任。
截至 2024 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已连续 8 年稳定在 1300 亿斤以上。这对于茹振刚这样的育种专家的辛勤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年来,快言快语的茝振刚像个“乡叔”一样多次走进我和同事们的镜头,被媒体同行无数次写入他的作品中,他的亲和力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广大农民和一望无际的麦田。
2月16日,在河南新乡,茹振刚(右)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摄影:王世豪
多年来,在全国两会上,茹振刚围绕种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履行了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对科技兴农、工兴人才提出了建言献策,先后提出了《把握中国人手中小麦的话语权》等提案。 “乡村振兴'能人”应大作为”,以及“打造'永久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向全国两会,也通过媒体进行了报道。
2025 年初春,清晨的阳光照耀着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黄河两岸。茹振刚还是热情洋溢地带领团队实地考察了小麦幼苗。采访结束后,他匆匆忙忙地去了下一块麦田。(中新社记者 阚丽)。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