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小游戏的日常
陈俊儒近一个多月的时间,主要被微信朋友圈里各式各样的小游戏所占据。倒饮料瓶、折叠螺丝钉、打丧尸等看似轻松的游戏,一个接一个地占用了他的闲暇时刻。他起初对这些游戏不屑一顾,觉得它们远不如《王者荣耀》这类大型手机游戏那么有趣。然而,现在他发现自己对这些能够随时开启的小游戏,已经难以割舍。“在任何场景都能刷一刷,简直停不下来。”他无奈地说。
朋友圈的“魔性”广告
这类小游戏在微信朋友圈里随处可见。它们用“笑不过第二关”之类的宣传语,配上简单却难解的图案,总能吸引人。点进去玩游戏,刚开始很容易,但后来变得非常难。这种做法反而让人感觉“差点就赢了”,于是会一直玩下去。陈俊儒谈到,单局游戏时长大概在三到五分钟之间,他经常能连续玩上十几局,有时候在乘坐地铁时,还会因为沉迷而错过了站点。
小游戏的“爆火”逻辑
这类简短游戏的热度并非偶然,自2017年微信推出《跳一跳》之后,无需安装、打开就能玩的小游戏逐渐成为热门产品。《羊了个羊》《抓大鹅》等游戏曾经风行社交平台,而现在的《倒水瓶》《折螺丝》则借助“吸引人的宣传语+快速传播”的策略再次吸引大量玩家注意。不仅如此,这些游戏还通过“观看广告继续游戏”“看广告获取奖励”等手段延长玩家停留时间。广告内容多为贷款推广或其他小游戏的引流,时长通常为30秒。
玩家的“氪金”心理
这类游戏很容易让人沉迷其中,但参与者在大多情况下不愿意掏腰包支持。“差一点就成功”的机制促使玩家更愿意选择观看广告来获取所需物品或继续游戏,而不是直接进行金钱投入。有玩家坦言,如果花钱,就等于默认自己失败了。不过,这种看似无偿的模式恰恰是小游戏实现盈利的关键手段。统计表明,今年前五个月,微信游戏应用借助广告实现盈利的比例已经超过三成,同时采用道具销售或两者结合方式获取的利润也超过了八分之一。
广告的“连环套”效应
陈俊儒试图在《倒水瓶》这个游戏中重新获得角色,因此他反复地点击广告内容。然而,这样的做法却让他见识到了许多其他的小游戏,从而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循环。现在,他每天需要面对五六种不同的游戏,观看七十多条广告,每条广告的播放时间固定为三十秒。这种安排不仅增加了玩家在游戏中的停留时长,同时也让更多的小游戏吸引了新的用户加入。
娱乐习惯的“碎片化”趋势
数年前,一局时长为20分钟的《王者荣耀》被看作是利用“零散时刻”的典范,现在,这类每局仅几分钟的小游戏迅速流行,显示出用户休闲方式的更加“零散化”。周芮冰指出,这种走向表明人们对即刻满足感的要求日益增高,而小型游戏正好迎合了这种心态。
结语
从最初的《跳一跳》演变到现在的病毒式传播游戏,微信平台上的小型娱乐产品持续更新换代。这类游戏凭借容易上手、互动性强以及巧妙设定的挑战度来招徕玩家,并且借助广告投放达成盈利目的。对于参与者而言,它们既是放松心情的选择,也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对于创造者而言,这些游戏既是吸引流量的手段,也是获取利润的途径。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