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碗的由来与特色
九大碗源自川北地区的传统宴席,每桌设有九道佳肴,富含吉祥的寓意。此类宴席多在农家院落中举行,因而得名“坝坝宴”。九大碗最初用于农村的婚丧嫁娶,虽菜品简朴,却蕴含着浓厚的乡土风情和人间真情。
菜品的变化与时代发展
自2000年左右起,九大碗的菜品种类、样式及尺寸均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宴席上的菜肴变得更加多样化,档次也相应提高。不过,对于老一辈人而言,最难以忘怀的仍旧是儿时那九大碗所散发出的纯粹风味。
何兴周与九大碗的渊源
何兴周在退休前曾多次造访梓潼,他对那里有一家久负盛名的九大碗老店有所耳闻,但始终未曾光顾。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对九大碗太过熟悉,以为那不过是农村宴席中常见的菜肴。然而,直到某日他与老战友何中德意外重逢,他才得以亲身体验到那久违的美味。
一次难忘的九大碗体验
在梓潼县城闲逛了一整天之后,何兴周他们一行人最终挑选了“九大碗”这家餐馆。消息传到何中德老兵耳中,他急忙赶来,三十九年的时光匆匆流逝,但老战友们的面孔他依然能够一眼辨认。餐馆里陆续上菜,用红木盘子端出的麻婆豆腐、饟碗、丸子、肉丝等经典菜肴一一呈现在眼前。何兴周品尝了一口麻婆豆腐,那熟悉的滋味立刻将他带回了童年时光。
九大碗的社会意义
何中德指出,在梓潼乡下的风俗中,红白喜事的主人家通常会选择宰杀猪只来举办宴会。经济条件较为拮据的家庭,会在菜肴下面放置一些青菜,上面则点缀少许上等佳肴;而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整个宴席上摆放的几乎全是上乘的美味。这种差别无疑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宴席习俗的变迁
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相应的,宴请的习俗也随之演变。那时,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开始注重场面,宴席上通常以鸡作为开胃菜,而客人也有权将剩余的菜肴带回家。但面对那些作为主菜垫底的普通菜肴,宾客们往往会显得有些拘谨,担心自己夹取过多,从而显得失礼。
怀旧与反思
九大碗的形态依旧存在,然而,其蕴含的尊敬长辈、关爱幼童以及勤俭节约、朴实无华的古老精神却日渐减弱。众多退伍军人对儿时的九大碗充满怀念,这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风味,更在于那份真挚而朴素的情感。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