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5 日,在西藏山南市雅砻蜜瓜采摘节的现场。藏族同胞格桑米厝发出“呀咕嘟!呀咕嘟!”的赞叹声,他对这里的甜瓜和西瓜连连称赞,赞不绝口。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徐永阳老师团队也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
公司负责人胡甲魁介绍道,果蔬大棚内如今种植着甜瓜、黄瓜、番茄、辣椒、秋葵等蔬菜,这些蔬菜的品种多达 120 余个。它们长势良好,显得十分喜人,并且鲜嫩欲滴。与室外的高山沙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藏山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年平均日照情况良好,全年无霜期在 110 到 130 天之间,昼夜温差大且滴灌水质好,这些条件适合发展大棚设施蔬菜产业。据黄远介绍,实际上这是西藏设施农业的有益尝试。截至目前,在山南市以及各级援藏队伍的帮助下,全市共建有 4555 栋蔬菜栽培设施,极大地促进了山南地区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的进步。
黄远团队在这里的重要工作是进行技术支撑。援藏 1 年且连续 3 年,他将关键技术和种植理念带入了山南。目前,他所主持的两个项目正在此地落地,一个是“基于物联网和模拟模型的西藏山南设施蔬果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另一个是“山南设施蔬菜提质增效技术研究及示范”,这两个项目分别是湖北省科技厅援藏项目和山南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
黄远依托该项目,与团队 3 位研究生长期驻点山南。他们开展了品种筛选工作,还进行了砧木嫁接育苗。同时,他们对土壤进行了改良,开展了品质分析,做好了病虫害防治,实现了设施环境物联网管控等。他们与企业一同,探索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路径。
山南市多颇章乡嘎东团结新村的藏族同胞们共同参与了现场采摘活动,也参加了栽培技术培训。他们看到当地能够利用神奇的设施农业在当季产出鲜嫩可口的甜瓜,纷纷赞不绝口。格桑米厝表示,如果条件允许,自家也愿意经营这样的设施农业。
大棚内,格桑米厝与村民一同吃着瓜。他们聊着今年的收成,场面显得十分和谐且融洽。据悉,西藏跃林创建科技有限公司在该村流转了 200 亩土地,在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为当地藏族同胞解决了部分就业难题,实现了产业与致富的“双赢”。
在一处蜜瓜的前方,黄远与胡甲魁一同对这一批高原蜜瓜的产量进行了估算。他们目测每亩的产量为 3000 公斤,按照 20 亩来计算,总共能够生产的甜瓜数量为一定量。以 30 元的单价来看,整个大棚可以获得 180 万元的毛收入。这样的收入在藏区是非常可观的。
黄远表示,夜间温度低,导致室内外温差大,容易形成冷凝水。所以山南的大棚需要采用多层覆盖,这样既能防水又能保温。同时还要实行水肥一体化,以做到精准滴灌。并且在有机肥施用、生物源农药和生态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试验。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独特的新路子。
未来,团队会在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并发力。一是在高品质栽培方面,二是在品种筛选方面,三是在水肥一体化方面,四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五是在物联网精准管控方面。“为西藏农业,也为设施农业做出进一步探索和贡献!”
谈到未来时,胡甲魁满怀信心。他表示,西藏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赋予了设施蔬菜独特的品质和营养特性,而这是世界上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他还说:“我们有信心将山南的瓜果蔬菜推广到内地、全国乃至全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