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4〕第36期
中国农业大学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也坚决贯彻落实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该校坚守“国字号农大”的使命担当,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中勇作先锋。同时,稳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行动,不断筑牢农业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人才根基。
坚持进行统筹性的谋划,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搭建起“主框架”。其一,对体制机制进行完善,以此来“引航”。组建强基计划学生事务委员会,以此建立联合议事机制,强化校院两级的沟通协调,共同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提供支持;成立实体的未来技术学院,负责强基计划人才的培养工作,设立由院士和高层次人才组成的百人导师团,打造一个以科研攻关与技术转化来赋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其二是实施强基计划的“引领”行动。设立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将目光聚焦在国家急需紧缺以及基础学科领域。实施生物科学、生物育种的“强基计划”。设立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智能装备这三个领域的理科试验班。每年能够招生 410 人。参与生物科学、经济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101 计划”),并且主持农业工程类、兽医公共卫生的工作,同时深入参与植物生产类、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类以及智慧农业等新农科领域的“101 计划”。其三是推出一系列政策来起到引导作用。印发了深化知农爱农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专项行动方案,此方案明确了实施人才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改革等十大行动,以及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人才培养专项建设等内容,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实现路径;还制定了理科实验班管理办法、强基计划管理办法等文件,持续对管理体制、选拔方式、培养模式等相关规定进行完善,构筑起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
厚植对农业的情感,将拔尖创新人才凝聚起来,使其产生奋斗的“向心力”。其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将“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这一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建设进行统筹安排。通过思政课的教学,将全覆盖的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利用农业特色的公共课来进行浸润,并且借助第二课堂来协同育人。重点把农大解决民生问题、研究学问的“三农”情怀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打造出中国农大特色的思政育人格局。其二是打造精品课程。一是依托“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等专项实践行动,每年组织近 3000 名学生赴百余县开展实践活动;二是依托“乡村振兴特派员”等专项实践行动,每年组织近 3000 名学生赴百余县开展实践活动;三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等专项实践行动,每年组织近 3000 名学生赴百余县开展实践活动。在乡村全面振兴一线,学生们“解民生、治学问”。同时打造 2 万亩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推动耕读教育理论探索与农事劳动实践融合互动。
深化改革创新,以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速度。其一,对学科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大力开展学科建设质量提升行动,推行“世界顶尖学科建设计划”“学科高峰提升计划”“学科筑峰培育计划”“学科交融拓新计划”,主动推进学科之间的交融,培育新兴的交叉学科。推进各类“专业 +”模式的改革,在传统专业体系当中设立 12 个辅修专业,设立 11 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设立 1 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设立 4 个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设立 15 个跨专业课程模块,以此为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其二是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理科试验班强调“一人一方案”,以硬核专业大课和研究性专业小课支撑学生发展。这些课程具有高整合、强基础、重前沿的特点,能突出创造性和前瞻性,以支撑学生的学术成长与个性化发展。三是创新“五制”工作模式。探索“本研贯通制”,要统筹制定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方案,明确衔接的培养方式,以保证贯通培养的质量;探索“完全学分制”,需建立以“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学习体系,从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探索“金课制”,要将课程体系的横向布局与纵向建设相融合,新建一批具有本研贯通和前沿交叉特色的高质量金课;探索教师“兼聘制”,需整合校内外的顶尖科学家,打造一支能够紧跟并引领科技前沿发展的导师队伍;探索“社区制”管理,要打造一个集思政、学习、科研、实践、文化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持续营造浓厚的学术与文化氛围。
加强协同并产生联动,共同描绘拔尖创新人才选育的“同心圆”。其一,强化学校与学院之间的合力。全面推进提升生源质量的行动,将“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优质生源基地校、生源战略合作基地校”进行分层建设,构建起相应的网络。这样就能形成“校院合力、强化协同”的多层次、立体化招生工作体系。深入实施“树谷育人”行动,通过开设前导课程,让科研平台和研学课题对学生开放,开展科普讲座,在大中之间衔接科普科创活动,以及举办人才共育交流座谈等举措,来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能够早被发现并且早进行培养。二是强化科教融汇。持续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构建了国家、北京市、学校三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体系。这样能让学生更早地进入科研,更深入地参与课题,更早地进入实验室。近 5 年,有余人次参与到 7000 余项科研训练项目中。对接教育部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等战略性科创高地,打造了 20 学分的“研究创新型实验”,设计了“基础研究+前沿交叉研究”相衔接的科研轮训方案,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来支撑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强化产教融合。发挥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及北京高校生物育种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的优势,设置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跨学科去寻求产业前沿问题的解决方案;设立“梨树模式”“牛精英”“卓越临床兽医”等精准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专项,成立“种业菁英班”和“乡村振兴农场主菁英班”,不断将农业技术获得关键突破的重大领域转化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高地。
教育部网站2024年10月15日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