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定在手机上控制农场的农机运行。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璐
9 月 18 日,记者抵达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可以看到晚稻生长态势良好,微风轻轻吹过,呈现出一派“喜看稻菽千重浪”那般令人陶醉的景象。抬头望去,一架无人机正在低空进行喷洒农药的作业。
总书记夸赞我“不爱红装爱武装”。两年前,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肖定作为代表,参与了国家领导人在长沙主持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并且在会上讲述了她的“种粮经”。总书记对现代农业的重视、给予的支持以及对种植户的关怀,使她深感骄傲和自豪。两年来,她努力奋斗加油干,合作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021 年 4 月,全国首个双季稻种植的“无人农场”在此开始投入运营。第一期集中示范的面积为 280 亩。在罗锡文院士团队的引导之下,农场运用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全程由智能机械自主进行决策以及自主作业。完成了所有的生产任务和管理任务。“农机下田、专家种地、农民致富”的这种愿景成为了现实。
今年早稻收割季,她的农场中只听到机械的声响,看不到人在忙碌。无人驾驶收割机如同一个熟练的工人,负责进行收割工作;无人驾驶运粮车则像另一个默契的伙伴,与收割机无缝对接进行运输。它们快速地完成了 200 余亩水稻的“夏收”。
以前耕种 200 亩水稻需要 20 多人。现在耕种 200 亩水稻只需 2 至 3 人。并且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进行远程遥控。肖定介绍说,因为设备能够精准调控,所以还能节约灌溉用水、肥料和农药的投入。今年农场的早稻产量每亩平均为 450 公斤,比去年增产约 12%。
无人农场开始发力。肖定合作社的种植规模在两年前是 1400 亩,如今发展到了 1600 亩。种植规模有所提升,经济效益也有所提升。同时,还带动了当地数十名农民就业,每年发放的工资达到 100 多万元。
系统会自动给水追肥等。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