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陈维龙,他是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同时也是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研究智库联盟的研究员。
沿岸的社戏台正在上演鲁迅笔下的《龙虎斗》。绍兴有“无界剧场”系列数字文旅项目,此项目让历史场景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游客日均停留的时长提升了数倍,同时二次消费转化率也提升了数倍。这是数智技术给文旅行业赋能的一个具体事例。近些年来,从智能导览开始,到虚拟体验,接着到智慧景区、数字博物馆,数智技术以独特的方式对文旅行业的运营模式和发展路径进行了重塑,为文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为游客了解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的文旅需求发生了转变,从“看山看水看风景”转变为“品文品魂品生活”。例如,逛博物馆时,青铜器那精美的纹饰能吸引人们的兴趣,然而观众更期望知晓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所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会让人欣喜,不过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则更能引发人们的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容易被直接观察到,也不容易被直接理解。而数智技术给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数智技术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它能够解构山水器物的物理属性以及其背后的文化信息。还能运用全息成像、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帮助游客构建起关于山水器物的视觉、听觉、触觉的交互感知通道。使游客产生“我在真实参与”的代入感。这种由沉浸式互动催生出来的虚拟连接,比单向度观看更能激活游客的认知和情感系统。在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大厅的体验区,曾侯乙编钟的展示运用了全息投影技术。观众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敲响”编钟。借助 VR 设备,观众还能化身乐师,在系统提示下完成演奏。这样能沉浸式体验编钟的敲击以及钟鸣的反射轨迹,感受战国时期金声玉振、钟磬合鸣的表演场景。并且,在旋律互动中,观众可以观赏到青铜纹饰中的雷云纹幻化成跳动的声波图谱。这种数字交互使得游客能够深度参与虚拟演奏。在这个过程中,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理解先秦时期青铜乐钟“一钟双音”的发声原理。同时,游客还能切身感受青铜礼乐重器带来的视听震撼。
数智技术能让游客感受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且这种感受是具象化的。同时,数智技术还能让游客在文化空间中变身“编剧”,参与文化空间的文化叙事。通过这些,游客能在深度体验中加深对山水器物背后文化的理解。在大唐不夜城的贞观广场,若游客密度达到特定数值,数字投影便会自动转变为唐代长安城沙盘,游客的脚步能化作虚拟马蹄,将玄奘西行路线勾勒出来;而当游客举起手机进行拍摄时,建筑立面的光影会即刻聚焦在《大唐西域记》的关键章节上。游客的每一次位移都在对数据图层进行改写,建筑的每一块砖石都在把历史记忆释放出来,空间不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板,而是变成了游客能够深度参与的文化互动空间。
数智技术构建起了一套新机制,即“解码—编码”机制,能让沉睡的文化 DNA 在现代社会激活并重生。例如,在众多旅游景区中,游客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非遗技艺和非遗产品。然而,他们常常只知道这些技艺和产品的表面现象,却不了解其背后的原因。传统纹样虽然十分精美,但是人们却看不懂它的造型规律;古法技艺虽然极为精湛,但是人们却摸不透它的工序逻辑;民俗仪式虽然看起来很好看,但是人们却读不懂它的行为密码。数智技术的出现,帮助这些非遗技艺和非遗产品实现了“文化解码”。比如,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拆解景泰蓝的掐丝层次;通过算法分析出苗绣几何纹样的拓扑结构;借助运动捕捉技术再现皮影戏的操纵轨迹。这样就把经验化的文化 DNA 转译为可计算的数据语言,让游客能更好地理解。同时,数智技术还实现了“创造性编码”,能将游客的创意和设计融入非遗产品,使非遗与当代审美实现有机融合。数智技术带来的新机制是“解码—编码”。这一机制为游客深度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范式创新。
敦煌莫高窟游人如织 新华社发
丰富文旅体验,助推文旅产业链价值延伸
游客去旅游时,都期望能获得良好的体验。然而,这里所说的“好”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要准确地把握住这种“好”,是文旅行业从业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数智技术能够把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变成可感可触的文旅项目,能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游客能够理解的文旅语言,从而满足游客在文旅消费中对“品文品魂品生活”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借助数智技术来丰富游客的文旅体验,所依据的并非文旅从业者的主观愿望,而是游客的客观反馈。很多数智技术赋能的文旅项目可以这样做:将游客的互动体验以及反馈进行数据化处理,把游客的共鸣、感动等情感转变为可存储、可再现的数据,接着依据这些数据来丰富项目的细节,以此实现对游客文旅新体验的精准建构。
敦煌研究院等推出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生动地展现了这种精准建构。虚拟现实、三维建模以及游戏引擎等技术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新技术给予了加持。游客戴上 VR 眼镜后,能够零距离观赏莫高窟第 285 窟壁画的细节,还可以“飞”到窟顶,融入壁画的故事情节,从而沉浸式地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游客化身敦煌的“数字供养人”,在虚拟洞窟中伸手修复壁画。此时,数字手套会同步反馈画工当年的笔触力度。游客指尖感受到的,一方面是数据模拟的阻力,另一方面更是通过算法还原的唐代画师的运笔节奏。人工智能能够依据壁画的创作年代自动播放当时匠人们劳作时所发出的号子。游客的心跳频率数据被转化成了洞窟明暗变化的光影。这些使得游客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文旅体验。
数智技术重构了文旅行业的发展路径,催生出了各种文旅新业态。同时,它还助推了文旅产业链价值的延伸,为文旅业态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力量。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数字文物宇宙”,将珍藏的文物转化为动画片里的角色,将其变为游戏里的皮肤,还将其变成联名雪糕上的花纹。原本锁在玻璃柜里的文物得以活态化,实现了多场景的创新应用,仅数字衍生品的年产值就达到了数十亿元。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IP 经过区块链确权之后,其舞蹈数据被转化为了景德镇的青花瓷纹样以及杭州的数字面料。目前,衍生品的收益已经超过了《唐宫夜宴》演出本身的收入。据相关统计,当下全国有 200 多个景区正在利用景区的数字 IP 来开发跨界产品,并且这一“副业”的收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在数智技术赋予力量的情况下,那些曾经仅仅“靠门票吃饭”的景区,正在逐渐踏上多样化的经营发展之路。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26日 13版)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