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俗话说,眼见为实,但很多时候,不一定。
有一小部分人,先是看了某媒体的评测,发现 R7-和 i9-在性能上能够打平,多核方面稍弱但单核胜出。接着又看到站长的天梯图,发现 R7-比 i9-低了一截。于是他们立刻就跳出来骂街,说什么 I 吹 A 黑之类的话。本来,电脑性能的探索属于科研范畴,有必要费尽心思去东拼西凑、极尽贬低之能事吗?
无知并不可怜。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知识水平都为零。都是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才能逐步提升知识水平。而可怜的是,有的人用污言秽语,主动将自己的无知暴露了出来。
此文借 V6.3 版发布向大家传达,在对电脑进行评测时,有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情况。
正文
CPU 天梯图首次出现双升级的情况。桌面版和移动版一同升级到了 V6.3 。并且对综合性能值算法进行了优化。
作优化并非是随意的行为,不是仅凭“脑门一拍”或者“灵机一动”就可以做到的。它的基础在于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于移动版而言,更加注重在“同机型同模具”的情况下的数据表现。
我们看到的是一张静态的图片。然而,CPU 的性能实际上并非静态,而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不仅体现在 CPU 频率的变化上,还体现在不同应用以及不同环境下的差异上。
性能排序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动态性能静态化”。
移动版解读
1、这不是上古卷图
有一些人仅仅看了一眼高端 i7-,由于没有看到 i9-和 R7-,就认定这张图“太古老”。
图的中间有两行是桌面型号,这些型号是用来和移动版进行对比的。既然是学校的运动会,就没有必要把奥运冠军以及世界冠军请来展示实力。
2、功耗不同性能会有较大差异
同款的移动处理器在不同机型里,其性能存在差异,能相差 30%甚至更多。比如 i7-,25W 版本与 15W 版本相比,游戏性能会提高 26%到 42%。然而,标注功耗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在实际销售中找不到这个值,所以消费者无法参考。
目前的排序,可以认为是某型号“应该具备的性能”。
增加了 i5 - ,它在游戏本领域是一颗非常闪亮的新星。实际上,它是 i7 - 的降频版本。
简单对比
i7-的 Lake 核心,其频率在 2.6GHz 到 4.5GHz 之间,支持 DDR4-2666,还具备睿频 2.0 技术
i5 具有 Lake 核心,频率在 2.5 到 4.5GHz 之间,支持 DDR4-2933,还具备睿频 3.0 技术。
Lake 有少许优化,并且内存和睿频技术得到提升,所以综合性能比 i7-更高。
桌面版解读
1、这是一张综合性能排序图,多核性能占大部分权重。
在高端型号当中,站长着重对 i5- 系列、i7- 系列、R5-3600 以及 R5- 等型号进行了研究。锐龙 5000 系列的特点在于其 IPC 提升幅度较为明显,从综合性能方面来看,六核的锐龙 5000 系列几乎能够与对手的八核产品相媲美。
2、R7-和i9-的排序
某媒体进行的评测表明,R7-与 i9-能够打成平手,其中多核方面稍低,而单核则胜出。这一评测本身不存在问题,那么为何极速空间天梯图没有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排序呢?
有三个原因——
其一、其中不少软件本身跑分就有偏差(天生缺陷)
CPU-Z 这个软件,大家可以自行进行实验。每次运行所得到的分值通常会有偏差,有时候偏差能够达到 3%。
其二,所使用的多款测试软件较为老旧。这些软件对超过 8 核的情况优化不足。这就导致了多核分数不够准确。(眼见不为实)
例如:、 、7-zip、 FS都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是这样的:某天,你准备把一头肥猪卖给餐馆。经理拿出一台体重秤,秤显示经过检验没问题。接着,经理指天发誓说这头猪只有 200 斤。眼见为实,此时你面临着卖还是不卖的抉择。
(这秤最大值就只有)
其三、统计方法是把这些成绩作简单平均(算法粗糙)
其中第二项是导致偏差的主因,三项叠加,就会出现误判。
要科学地衡量不同处理器的差异,首先需要选出那些对多核优化良好的测试软件,以及那些每次偏差较小的软件,接着要赋予相应的权重,这样才能让最后的“综合性能值”既能够体现“极高负载下”的差异,又能尽量与实际表现相匹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站长对这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不能说这张图是“最好的”,但至少可以说,在硬件性能研究方面,他投入的时间和汗水,是投入较多的人之一。
结束语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闭起嘴时看起来像个傻瓜,这比开口后让人家确认你是傻瓜要好。
随意发表结论而没有长期的累积,诋毁他人却没有科学研究作为根基,更何况这个“他人”是世界科技巨人 AMD,站长不就是那个很傻的人吗?
同样地,不在这个行列中,不要仅仅因为“看了评测”就随意发表意见,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亲眼所见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