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生意背后的隐形成本
高销量背后的真实利润
商家在初涉外卖业务时,往往对订单数量增长感到高兴。以小陈为例,他每天的外卖订单和店内就餐人数加起来,表面上生意似乎十分兴隆。然而,在仔细核算收入时,他们才意识到实际获得的利润并没有预想的那么丰厚。美团所宣称的9%佣金只是个基础比例,而各种促销活动的费用最终都落在了商家的肩上。
平台活动的隐性成本
"平台所承担的那部分"给人感觉似乎是美团在为商家提供补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优惠实际上是从商家的佣金中直接扣除的,使得实际的佣金比率竟然高达15%。更有甚者,一些价格低廉的订单,例如9.9元的美式咖啡,商家不仅要负担12元的原料成本,还需向平台支付佣金,以至于每一单都在亏损中运营。
平台间的流量博弈
小陈尝试加入饿了么平台,美团迅速作出应对。顾问虽未直言“二选一”,但其暗示性的威胁却十分明显。入驻竞争对手平台后,美团的订单量迅速从每日上百降至三四十。这种流量控制使得商家对平台产生了强烈的依赖。
流量扶持期的真相
新店在开业初期所获得的流量优势只是短暂的。平台方面向小陈明确指出,若想保持一定的曝光度,就必须参与更多的付费推广活动。这种策略,即先给予一定的流量支持,随后再要求商家通过付费来维持,使得商家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不进行付费,流量便会枯竭;而一旦付费,利润空间则会被大幅削减。
双平台运营的困境
为了确保生意的持续,小陈不得不在两个不同的平台上同时展开运营。这一决策使得他不得不额外购买设备、扩充人力,进而使得运营成本急剧攀升。然而,他又不忍心放弃任何一个平台,毕竟谁也无法预知未来哪个平台将变得更为关键。
佣金上调的恶性循环
经过三个月的运营,美团将佣金比率提升至15%。与此同时,他们还向商家推荐参与更多营销推广,以期提高店铺评价。这一现象似乎形成了一个循环:为了增加销量,商家不得不举办各种活动;然而,活动开展后往往利润微薄;而利润的减少又使得商家更加依赖于销量的提升。
评分下滑的连锁反应
人手短缺使得上菜速度受到影响,小陈的店铺评分从4.8骤降至4.5。平台提出了一项名为“优选商家”的方案,但需额外缴纳服务费用。这无疑增加了新的成本负担,进一步挤压了原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
更为令人忧虑的是,所有客户的资料以及商业运营的数据均归该平台所有。商家无法获取属于自己的客户资料,亦无法构建私域流量。这导致商家完全处于平台的控制之下,丧失了自主经营的能力。
平台的最后通牒
小陈试图引导消费者进行线下交易,平台却迅速对其实施了流量限制的惩罚。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他决定关闭店铺的那天,他竟然还收到了减免“优质商家”佣金的通知。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鲜明地揭示了平台与商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状况。
行业现状的残酷现实
在外卖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那些诸如小陈般既无热销产品亦无自身流量加持的商家,往往沦为平台的“取款工具”。从店铺开业时的欢欣鼓舞到关门歇业时的无奈叹息,短短数月间,便目睹了一个小本经营者的起落沉浮。
行业监管的必要性
小陈的遭遇并非孤立现象,这一情况揭示了外卖行业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如平台与商家之间的权力不平衡、数据资源的归属权、佣金收费模式等方面,均亟需通过更加健全的监管措施进行规范。
小商家的生存之道
小商家在涉足外卖领域之前,务必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考量。他们可以尝试融合线上线下两种经营策略,打造专属的客户群体,减少对平台流量的过度依赖。此外,还需细致计算各项成本,警惕并规避平台可能设置的营销陷阱。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