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1 日,中国农业大学发布了一则讣告。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他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叫汪懋华。汪懋华同志因患病医治无效,在 2025 年 2 月 28 日 22 时 58 分于北京离世,享年 93 岁。其遗体告别仪式将在 3 月 4 日上午于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这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农业工程事业中的科学家,安静地离开了,留下了一段历经半个世纪的传奇。他的离去,不单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还让众多人感慨——那个凭借热血和智慧扛起国家使命的“脊梁一代”,正在逐渐远去。
1932 年,汪懋华在广东兴宁出生。19 岁时,他考入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从那时起,他与农业工程结下了缘分。1956 年,他留在学校任教,并且前往苏联莫斯科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学院深入学习,获得了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1984 年,汪懋华担任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副校长一职。他致力于推动农业工程学科体系的改革。他所主导建立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成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奠基性成果。1995 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 年,他又获得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的殊荣,其学术影响力遍布全球。
他是中国精细农业与智慧农业的“拓荒者”:
汪懋华院士曾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专家,也担任过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的会士。在 2024 年,他获得了 CIGR 终身成就奖。他让世界目睹了中国农业工程的崛起,被赞誉为“连接东方田野与全球科技的桥梁”。
汪懋华院士辞世了,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群体的风貌。他们在贫瘠的环境中开垦出希望,凭借双手将现代化梦想高高托起。
老一辈科学家的背影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种子:
“大地为何春常在?是因为英雄的生命如鲜花般绽放。”汪懋华院士以其一生诠释了“国之脊梁”的含义。在我们为巨星的陨落而哀悼之时,更应该明白: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使命。老一辈科学家将生命燃烧,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而新生代已经接过了火炬,正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的战场上继续创造辉煌。
告别,不是终点;传承,才是最好的纪念。
(本文综合自中国农业大学讣告及公开报道,部分内容有删减)
参考资料:中国农业大学官网、新京报、科学网等。
今日进行互动:你对于老一辈科学家给当代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怎样看待的呢?欢迎留下你的留言并进行分享!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科学家#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