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八方信息/正文
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2025年03月24日  阅读 20

摘要:/data//jpg///3b.jpg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许多科技工作者属于科普队伍。他们把科学的魅力展示给广大公众。使科学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蝌蚪五线谱特意...

/data//jpg///3b.jpg

今年 5 月 30 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许多科技工作者属于科普队伍。他们把科学的魅力展示给广大公众。使科学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蝌蚪五线谱特意策划了《我在北京做科普》这一系列内容,它邀请了 5 位嘉宾来分享科普工作的故事以及经验,目的是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在本期中,我们走进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去听听气象服务副首席戴云伟老师讲述科普的乐趣。

Q:您是如何与科普结缘的?

我与科普的缘分起始于家庭。在我成长期间,我的父母都不识字。正因如此,每当我学到一些知识,就特别想把这些知识给我的父母讲明白。我给他们买了立体地图,让他们能够了解到我国的地形包含盆地、平原、高原等。之后,我又给他们买了地球仪,使他们知晓了地球是圆形的。我爸妈一直对地球能“悬在空中”这件事感到疑惑。我用磁铁做比喻,告诉他们只要有质量就能够吸引。之后,他们慢慢地都接受了这些理念。

我们的父辈或许被过去的那个年代所局限,对于年轻人而言,尤其是他们成长之后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我觉得将其讲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将气象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普内容时,要平衡科学性和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确保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无误,不能有任何错误或误导;另一方面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讲解专业知识,比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者讲述一些与气象相关的有趣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气象知识。

科普指的是科学的普及,科学应当处于核心和根本的地位。趣味性只是一种起到辅助作用的方法。

我们学习科学知识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在读不懂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失去好奇心。然而,当看到一些好玩的现象时,通常就会产生好奇。有些科学问题较为抽象,像《三体》电影中提及的混沌理论,我们能够借助蝴蝶效应来开始讲解。而气象方面的那些抽象知识,通常可以用生活里的现象加以引导,使受众首先对其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提问,接着再逐步地把相关内容向他们讲述清楚。

Q:在科普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有一次我在科普二十四节气。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学生直接表明“我不想听”。那一刻,对我而言就如同挨了一记闷棍。

讲课期间,我询问学生们以农历过生日的请举手,有一两个学生举起了手。接着我又问他们有没有外号,一位学生说自己叫“炸鸡腿”,另一位女生说自己叫“甜甜圈”。随后我讲道,将一年划分成 24 个时段,就如同你们的学号那样,有 1 号、2 号等等,这样是很难记住的。正因如此,我们给第一个节气起了个“外号”,那就是“立春”。起外号与自身的特点、性质、特征存在关联。芒种意味着会有丰收的情况,暑代表着热的状态,寒代表着冷的状态。

那位“不想听”的学生开始举手发言,他表示:“起初我曾说不想听老师讲课,然而现在我想听了。”我即刻感觉到今日的科普已成功了一半。接着,我向他询问了一些问题,通过互动,将大家的气氛带动了起来,那一天的科普课程十分成功。

科普工作,我们不能仅仅只是灌输知识。我们要在现场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带动氛围,这样效果会更好。

在牛的肚子里旅行_牛肚子里旅行故事讲读_牛肚子里的旅行后续

在科普工作中,有尝试用创新的方法来吸引大家吗?在科普工作中,有尝试用创新的形式来吸引大家吗?

科普工作我认为是一个过程,就像“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那样。只要你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自然而然就会拥有一些创新的方法。

我的很多科普讲解仪器是由学生的玩具改造而成的。例如有个演示大气压力的玩具。在解释积雨云的时候,我会用学生吹泡沫的玩具去进行演示。用这种方式,能够使科普效果更优。

您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科普时,科普的内容是否有所不同?您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科普时,科普的方式是否有所不同?

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需做到“知彼知己”。要围绕他们的课本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普。例如,小学一年级的科学下册涉及气象、温度、气压的观测;三年级下册,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天气预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在牛肚子里面旅行》,这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我思考在牛肚子里面旅行与气象有什么关联,然后将其与全球变暖联系起来。我们清楚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除二氧化碳外,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而牛排出来的主要气体正是甲烷。现在全球气候系统预报里有一项重要的监测数据,那就是要监测全球畜牧场每天排出的甲烷数量。通过这样一步步深入地进行科普,会让学生觉得特别有意思。

在科普这条路上,对于您个人而言,有没有一些收获能够跟我们进行分享呢?

在科普领域,我在科普方面取得的成绩比在业务中取得的还要多。我出版了几本书,其中有《观云识云》《知云解云》和《奇云异彩》,还有《来自太阳的 24 封信》,这些书给我带来了诸多荣誉。

一方面,我更为重视的是在这个过程里持续学习。只有当我自身有了深刻的体会之后,才能够给他人进行讲解。如果没有深入的理解,就无法做到深入浅出。如今,人工智能完全能够替代那种“浅入浅出”式的科普。然而,对于“深入浅出”的科普,只要持续地进行创新,人工智能是无法将其取代的。

Q:随着科技的进步,您认为科普未来可以如何创新?

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科普工作者的学习带来了便利。我们科普工作者深知这一点。然而对于公众来说,越是先进的技术,就越需要进行科普。

牛肚子里的旅行后续_牛肚子里旅行故事讲读_在牛的肚子里旅行

我认为科普应与科学的发展方向相反。科学始终在朝着未来不断发展和创新,而科普则要到科学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许多人知晓天文里的黄道,如今也有了立体模型,能很轻易地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以及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情况。那么,古人是如何发现黄道的呢?当你摸清楚在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的情形下,古人是怎样认识到这个知识的,你的科普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理解。

在温度表等工具发明之前,我们是怎样得到更早时期的气温资料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获取。比如对树木年轮的分析,不同年份的树木生长情况不同,年轮的宽窄就可以反映出当年的气温等气候条件。还有对冰芯的研究,冰芯中包含着过去气候的信息,通过对冰芯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气温变化等情况。另外,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过去气温的线索,比如古代的气象记录、农业生产记录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早时期的气温情况。

我们现在借助南极的冰心来进行研究。通过南极的冰心,能够研究 100 万年之内的气温变化。因为不同年份的冰中会存有当时大气的气泡。把这些气泡取出来。检测气泡里面的含量。对当时的气温进行研究分析。这样就能得出 100 万年之内的气温变化以及降水量的变化。

地球的历史长达 40 多亿年。那么 100 万年前的资料源自何处呢?在地球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时代的信息都被存储到了一个“存储器”里,而这个“存储器”便是岩石。

岩石包含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沉积岩尤为特别,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会沉积在底层,而较晚形成的则沉积在上层。因此,依据岩石的不同层次,能够对当时形成岩石的气候、气温以及降水等情况进行分析。所以每一层的岩石,就如同我们那个时代的一块“硬盘”。然而,这个“硬盘”遭到了破坏,我们无法直接读取其中的信息。只有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分析,才能够找出从几亿年前到现在的降水和气温的变化。

热力学小实验↓↓

/data//jpg///3c.jpg

监制:战钊

统筹:蔡琳 樊鲁阳

记者:蔡琳 董小娴

文字整理:董小娴 刘雪洁

后期:樊鲁阳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en.bjhwtx.com/post/12417.html

标签:

博览广文网

博览广文网为所有文学爱好者、新闻爱好者、关注生活多方面内容的观众朋友提供多方位的内容呈现、提升阅读空间、填充碎片时间,开阔读者的视野、增长见识、了解民生、一个让您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的网站平台!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广文舒阅网—让天下读者有家可归!这里汇聚了各类优质文化信息,无论是全球热点、历史故事,还是实用百科、趣味探索,您都能轻松获取。我们希望用阅读点亮您的世界,让每一次浏览都充满收获和乐趣。
导航栏A标题
广文舒阅网
扫码关注
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0755-88186625
Q Q:8705332
Email:admin@lanyu.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海雅缤纷国际大厦5层501
Copyright 深圳市蓝宇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0131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