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净河村冷水鱼养殖基地。
盛夏时节,贵州黔东大地呈现出万物并秀且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农业园内,蔬果散发出阵阵清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并品尝。宽阔平坦的乡村公路将一个个美丽村庄串联起来,一个个农家乐热情地迎接宾客,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乡村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正在黔东大地缓缓铺开。
巩固成果 让群众生活有保障
这些天,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的“桃梨欢喜”农业示范园内,蜜桃开始陆续上市。走进园内,可以看到一片片果林排列得很有秩序,充满绿意。繁茂的桃树上挂满了黄金蜜桃,这些蜜桃白里透红,散发着清香。园区里有 30 多名工人,他们正忙着采摘桃园投产以来的第一批鲜桃。一天的时间就采摘了 2 万余斤鲜桃,将这些鲜桃分拣装车后,发往了省外。
据悉,该镇的“桃梨欢喜”农业示范园规模已达 1200 亩。其中,桃产业占地 400 亩。预计今年桃的产量为 40 万斤,产值达到 330 万元。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为 66 万元,群众也因此增收 132 万元。
如今的黑水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且发展特色产业,从而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民有呼喊,我有回应。今年起,铜仁市持续巩固并拓展脱贫产业的攻坚成果。其聚焦于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市场化以及机械化等方面。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黔货出山”,从而实现乡村产业的兴旺。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家庭农场发展。推进反租倒包等模式,以此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且保证高质量,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产业兴旺 让乡村振兴有底气
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梵净山下,弥漫着抹茶的浓香。在铜仁市江口县的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动化的抹茶精深加工设备正紧张地运行着。新鲜的茶叶片历经了数十道工序,最终变成了超微细粉,这些超微细粉在国内各地都很畅销,并且还出口到了国外。
万山九丰农业。
目前,铜仁市规划并建设了抹茶原料基地,其面积为 10.29 万亩。同时,形成了每年能够生产 4000 吨抹茶的生产规模。这一举措带动了 1.2 万茶农,使得他们人均增收 3000 多元。
“梵山净水”吸引了农夫山泉、屈臣氏等企业进驻,使得甘甜能够送达全国。“梵净山珍”构建了食用菌全产业链,重点是木耳、香菇等单品。它依托木黄食用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探索出了一种产业发展模式,即“龙头企业+生态智慧农场+村集体经济+农户”四位一体。在印江、沿河、万山等地,陆续建立了 17 个生态智慧农场,带动了 5000 余农户直接参与产业发展。
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经济盛。2021 年起,铜仁市在培育壮大生态茶等十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方面下功夫。全市利用林地面积 330 万亩发展林下经济,产值达 32 亿元,带动 6.95 万人增收。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169 家,实现产值 109.19 亿元,同比增长 5.82%。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1 个、产业集群项目 2 个、产业强镇项目 2 个。各地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家庭农场。大力推行反租倒包等模式。在每个乡镇都成立了至少 1 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各区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打造了 1 到 2 个示范点。产业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群众受益。
乡村治理 让美丽乡村更宜居
走进铜仁市思南县邵家桥镇珠池坝村,“石尚古寨”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这四个字是由碎石镶嵌而成的。在村里行走,能看到干净整洁的村庄,能看到清新秀美的田园,能看到喜庆祥和的人家……
喜看铜仁乡村振兴新画卷。
74 岁的老人邓国祥感慨道,我们没想到我们村能变得这般美丽。我们都从内心深处感谢党的好政策。前些年,村里全是泥土路,每逢下雨,遍地都是泥泞。如今路变宽了,生态环境也变好了,家家户户都有了花园,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要美。
近年来,思南县邵家桥镇珠池坝有了一系列目标定位。这些目标定位包括做美村庄、做精文化、做特产业等。珠池坝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打造了“石尚古寨田园望乡”品牌特色田园示范乡村。通过这样的方式,珠池坝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珠池坝村是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代表。自去年起,铜仁市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综合协调并整体推进,全力做好厕所改造、污水处理以及垃圾集中转运等工作。
喜看铜仁乡村振兴新画卷。
铜仁市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它着力塑造新时代乡村的新风貌。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作为重要举措。积极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其常态化。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如今,文明新风正广泛吹拂在黔东这片大地上。
春风如细雨般滋润,悄然无声。在乡风文明的熏陶之下,村民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且这一能力在不断提升;村民拥有了“自我服务”的能力,且此能力日益增强;村民形成了“自我监督”的能力,该能力持续提升;村民养成了“自我约束”的能力,此能力渐渐提高。乡村振兴也因此更具“精气神”。(图/文 周苏星)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