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要播种,秋会收获,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秋分这个时节有很多硕果。今天是秋分,我们迎来了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个时候的齐鲁大地,处处都充满着丰收带来的喜悦。丰收节给了一个机会,借着这样一个大的舞台,去展示这一年山东农民的新面貌、农业的新景象以及农村的新气象。
今年的丰收得来并不容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降临,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然而,山东的广大农民以及基层干部展现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他们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保障春耕,不耽误农时去抓生产,始终坚持抗灾以夺取丰收。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的丰收节,我们邀请了六位记者,让他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讲述他们在齐鲁大地上所看到的“三农”领域发生的变化。
变化一:农业越来越具科技感
临沂立平农机合作社的合伙人周保光称现在种地是“享福”。他表示现在种地越多,费力越少。这几年农业机械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普及,像他们这样的农机合作社也越来越多。各种农机设备开进地里,使得农民不用花费太多力气,就能把庄稼种好。
在潍坊市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从传统地爬式到立式的转变。每亩地种植的西瓜数量从 600 多株提升到 2000 多株,土地利用率得到了大幅提升。西瓜“站起来”之后,光照和水分能够均匀供给,口感也得到了改善。由于品质高,今年产业园的西瓜每斤能卖到 30 元。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禾丰生态无人农场,去年记者首次前往探访。当时,因为信号传输不稳定等状况,偶尔会出现无人农机跑到他人地里的那种尴尬情形。为了处理这个问题,淄博移动与华为携手在农场开通了 5G 站点。
变化二:农民理念越来越新
潍坊郭牌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是杨猛,他是一位 80 后且选择了返乡创业。他表示:“从事农业同样能够很有‘面子’,带领群众增加收入并走向富裕,这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有一位科学种植带头人叫郑建房。20 年前,他为了照顾妻子和家中老人,放弃了在威海工厂的工作回到了村子。小两口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然而他们眼光超前,认定科技是致富的必经之路。除了将大棚的规模进行扩大,最近几年,他们一直都在对补光技术进行考察。白黄瓜喜欢光照,在冬天光照较少的情况下,一天如果能够补上两个小时的光,就可以实现增产。
变化三:农村越来越美
长岛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当地渔民从“吃海”到“看海”的故事被记者听闻。这中间经历了一个坎坷的过程。从 2002 年开始,村民大多在近海养殖扇贝。之后,由于成活率低且收入少,大家在 2007 年开始转产做海参育保苗,村南村北两三百个大棚沿着海岸线连成一片,景象十分壮观。然而,没过几年,又遇到了海参成活率低的问题。村民起初并不知晓原因。事后经过分析,主要是育保苗大棚对水质造成了污染。如今,长岛拆除了大棚,使得海岸线风光得以恢复,并且走上了生态旅游致富的道路。40 岁的孙传勇是长岛记夏品忆渔家民宿的老板,一年下来,他能够获得 15 万元的收入。
鄄城县旧城镇巩庄村的村民曹秀芳住进了二层的“小别墅”,这些别墅错落有致。她说现在的新房子建得非常好,再也不用担心会被洪水冲塌了。滩区的群众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经历“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生活循环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让他们有了安稳的家。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