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魏应行来大陆投资遭遇失利。那时,他坐在绿皮火车上,吃着自己携带的方便面。
日本的方便面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很流行了。而中国大陆的方便面的国家标准仅仅出台了 3 年。
魏应行在我国台岛省出生。他家原本从事蓖麻油的生产。后来由于生意进展良好,他家积攒下了不少的原始资金。
1988 年,两岸关系变得融洽起来。魏氏一家回乡祭祖,他们深深感受到祖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于是,他们开始陆续来到大陆进行投资。然而,由于没有找对方向,魏氏家族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魏应行当时吃的方便面并非大陆所产,在冲泡方面稍微有优势。当他在火车上察觉到这个问题后,便萌生了在大陆制售方便面的想法。
他当时是家中四兄弟中最年幼的。当时魏家的掌舵人是他大哥魏应州。一开始,魏应行担心大哥会坚守“不熟不做”的商业惯例。然而,他没想到大哥却非常赞同他的这个主意。
不过魏应州不打算直接将台岛省的方便面照搬到大陆。因为他们在大陆的投资已连续三年遭遇失利。在这期间,他虽未挣到钱,却学会了一句话。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想在大陆做生意,尤其是做食品生意,那就必须迎合祖国民众的口味。为此,他带着其他三兄弟开始验证配方。经过上万次试验后,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摸到了门道,于是以红烧牛肉味为主打的方便面开始正式投产。
他们的小心是恰当的。倘若当年他们以台岛省最受欢迎的海鲜味方便面,亦或是日本原始的鸡汁拉面当作踏入大陆方便面行业的开端,那么他们极有很大可能会再次遭遇失败。
魏家的方便面除了在口味方面有所调整外,还做了很多在后来影响深远的改变。例如,他们首次增加了酱料包。通过自身的实践,他们察觉到市面上的方便面在食用时存在不便之处,于是又增添了纸质的碗以及一把小叉子。
他们给方便面起了一个名字,目的是让方便面更容易被记住,这个名字叫康师傅。
当时康师傅方面的售价很有讲究。第一包康师傅的售价为 1.98 元,这给人一种不到 2 元的心理暗示。这个价格比大陆当时普遍几毛钱的方便面要贵一些。同时,它又比进口的方便面便宜很多,因为进口的方便面最贵能卖到 10 元钱。
这些事情还没结束。在台岛省长期做生意的魏氏兄弟,对广告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于是,他们豪掷千万来为康师傅做广告。而在后世以秒计算销售额的央视广告,在当年仅仅只需要数百元。
他们当时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到位。然而,当面对那些没有当场给出订单的经销商时,他们心中还是感到忐忑不安。
好消息很快就到来了。首先是不断有订单涌来,接着是出现了排成长龙的车队,随后就迎来了幸福的烦恼,因为产能竟然跟不上销量了。
4 年之后,康师傅的战略布局实质性地达到全国。
后人在研究当年康师傅畅销的原因时,给出了两个主要答案。其一,是魏氏兄弟的工作做得很到位,这使得康师傅这个品牌的方便面在品质和卖点方面都具有竞争力。其二,当时的大陆,方便面生产企业基本各自独立行动,没有形成合力。
但在主流观点之外,存在一个易被忽视的因素。当时中国人口已达十二亿左右,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各种方便的生产线约有 1500 多条。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康师傅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实现最初的飞跃式发展。仅在 1992 年的四个月期间,大陆就给康师傅带来了 360 万美元的收入。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多的现金流,康师傅的后续扩张才得以非常顺畅地进行。
康师傅为魏氏赢得“第一桶金”之后,1996 年魏氏开始多元化发展。当时他们收购了一家刚开业两年的快餐店,名叫德客士,且开在成都。魏氏收购后给它换了新名字叫德克士。如今这家店归想起做方便生意的魏应行管理。截止 2021 年,德克士门店已达 3000 家。魏氏对它的期望是在 2030 年达到 5 位数。
台岛省的第二大食品公司是味全,在当地被称为“南统一、北味全”。这家食品行业的巨头,在 1998 年成为了魏氏旗下的企业,掌管它的是魏氏四兄弟中的老三魏应允。
台岛省的 101 大楼是该省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它不仅高大醒目,其商业价值也很重要。它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占地多平米,建筑面积近 40 万平米。它的最大股东是魏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二的魏应交。
康师傅使魏氏四兄弟成就了商业霸图,然而如今的魏氏四兄弟,并非仅仅只有康师傅这一张王牌。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