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在开始讲干货之前先闲聊几句。我时常不明白,为何总会有一些人在网上对他人进行攻击呢?在我看来,这类人极大可能文化程度比较低。在投资论坛中,只要摆事实、讲道理就可以了,进行人身攻击能得到什么呢?对于这种低等的生物,我都是立刻将其拉黑的。
留言功能新通了,欢迎留言
有一件事要向大家汇报。我的公众号开通了留言功能。之前大家虽能给我留言,但只有我能看到。现在读者留言后,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一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读者的粘性。
也很感谢大家点赞和点在看,并且将公众号订阅栏中的《药企市值评估》加为星标,这样就能及时收到文章推送。
雪球有几十万粉丝,其中很多人是为了看评论才去的。因为有评论,有互动,所以这就形成了社区的雏形。
再看微创2023年年报
最近微创医疗发布了 2023 年的业绩。其中,去年的营收为 9.5 亿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后,同比增长了 16%。同时,去年亏损 6.5 亿美元,同比增加了 10%。
从利润表来观察,毛利达到了 5.3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略微的增长。销售和行政开支总共是 5.3 亿美元。其中,行政费用大幅度减少了大约 5 千万美元。由于这些因素,公司实现了销售方面的扭亏为盈。
研发费用为 3.8 亿。其他经营成本约 1.7 亿美元,主要是非流动资产减值亏损 1.5 亿多美元。融资成本近 1 亿美元。合计亏损 6 亿多美元,其中本公司股东应占亏损 4.8 亿美元。
截止2023年底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
固定资产为 10 亿美元。无形资产超过 2 亿美元。商誉是 1.5 亿美元,同比大幅减少了 1 亿多美元。以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为 3.7 亿美元,同比减少了 5 千万美元。
公司的现金加上定存总共是 12 亿美元。存货为 4 亿美元。贸易应付的金额是 4.5 亿美元,其他应付的金额是 2.6 亿美元。短期借款是 3 亿美元。即将到期的转债为 4.5 亿美元。长期借款是 5 亿美元。非流动可转债是 3 亿美元。
公司有大约 7 亿美元的短债,8 亿美元的长期债,而现金仅有 12 亿美元左右,其经营基本上处于完全负债的状态。
每年大约亏损 6 亿美元。4.5 亿美元的转债在 6 月 11 日到期,3 亿美元的借款在年底到期。再加上今年的亏损,这些加起来足以在今年年底前把公司的现金耗尽。如果公司不提前说服转债持有人展期,也不进行银行短债借新还旧的操作的话。
一旦转债违约,必然面临银行抽贷,就是连锁反应和雪崩。
因此,无论采用什么方法,6月的转债一定不能违约。
审计机构已提示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公司由于转债以及短债方面的问题,其持续经营能力正面临着重大不确定因素,也就是说存在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营收分析
海外营收占一半,但是结构不佳。
中国的营收接近 5 亿美元,而上一年同期是 4 亿美元。北美为 1 亿美元,欧洲是 2.5 亿美元,这些地区合计 3.5 亿美元,同比几乎没有增长。其他地区合计约 1 亿美元,上一年同期约为 9 千万美元。
从板块方面来看,心血管介入业务约为 1.5 亿美元,呈现出 16%的增长幅度。在这其中,海外业务达到 3600 多万美元,同比增长约 70%。
骨科的营收约为 2.4 亿美元,与去年相比略有增长。国内的营收约为 2700 万美元,同比增长了 34%。心率管理的营收约为 2 亿美元,与去年相比保持持平。中国的营收为 1600 万美元,同比增长了 26%。
大动脉和外周血管介入的营收约为 1.7 亿美元,呈现出 32%的增长态势。其中,海外营收达 1 千多万美元,同比增长约 50%。神经介入的营收约为 9400 万美元,增长了 22%,其海外营收为 400 多万美元,增长了 44%。心脏瓣膜的营收约为 5 千万美元,增长了 32%。手术机器人的营收约为 1 千万美元,同比增长了 3 倍多。
2023 年在研发方面,公司拥有 33 个国内第三类医疗器械证。同时,公司还获得了 15 个美国 FDA 的核准。此外,公司也拥有 14 个欧盟 CE 证。
2023 年底时,公司的员工数量为 8200 多人。在这些员工中,海外员工约有 1900 人。
估值和判断
目前微创的市值约为 120 亿港币,市净率为 1.6 倍,股价约为 6.6 港币/股。其总股本约为 18 亿股。
目前市值不足 20 亿美元。考虑到微创母公司的控股平台性质,其对很多子公司的持股约在一半左右,所以实际市值为 30 到 40 亿美元。目前微创的营收是 10 亿美元。若给予 2 倍 PS 则为 20 亿美元,对应大概每股 4 港币左右(一般情况下,对于有大额净现金且盈利的公司,不会出现如此夸张的低估)。
因为微创存在严重的债务危机,并且海外除骨科和心率外的营收占比相对较少,所以放量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这一次 5 港币能够守得住吗?4 港币会被触及吗?
即便市值跌破百亿亿港币,微创极大概率没有资金来进行私有化。因为子公司已经上市了,那么一个持股平台进行私有化的意义在哪里呢?眼下急需的 4 亿多美元以及 30 多亿人民币,还是先拿去还债吧。并且到了年底,还有 3 亿美元以及 20 多亿人民币的银行借款需要偿还。
我觉得私有化可能性不大,剔除港股通可能性也不大。
但是未来微创老股东的权益大概率会大幅稀释。
如果进行 30%的配股,或许能够筹集到用于偿还转债的钱款。然而,不清楚会有多少小股东选择离开。在这种情况下,股价极有可能会大幅下跌。倘若卖出子公司的权益,是可以筹集到资金的。另外,质押子公司的股权并从券商那里获得资金,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无论如何,留给微创的时间不是很多了,大概只有 2 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只需看戏就可以了。
做靠谱的创新药买方研究,要保持冷静且专业。欢迎通过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与近 300 位小伙伴交流讨论。
我连续跟踪了近 200 个医药和医疗企业已有 2 年。我一直密切跟踪很多企业的估值和业绩。目前我们有将近 300 个医药投资伙伴在一个小圈子里热烈交流。欢迎你通过微信扫描我们的知识星球。希望你能贡献见解。让我们一起把握未来三到五年翻倍的投资机会。
以下文字写于2024年3月6:
昨天晚上,微创医疗发布了一条 2023 年业绩预告。2023 年集团的营收有 15%左右的增长,且已剔除汇率影响。其中,心脉医疗(涉及大动脉和外周血管介入)的收入增长超过 30%。脑科学(神经介入)增长 22%。心通(瓣膜业务)增长超过 30%。手术机器人增长 350%,推测可能是其基数非常小。
2022 年亏损 5.88 亿美元,本年度亏损 5.8 亿美元;2022 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亏损为 5 亿美元,本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亏损为 4.36 亿美元;本年度同比 2022 年减少亏损 13%。
该业绩预告发布后,雪球上出现了一片挞伐之声。将 2023 年的业绩与 2022 年对比,可发现增长乏力。需知 2022 年并非正常年份。每年近 6 亿美元处于亏损状态,到 2022 年底扣除长期和短期借款后,集团的净现金仅有 7 亿美元。而到 2023 年底,公司的净现金大概就只剩 1 亿美元了。
公司还有4亿多美元的可转债大概率需要在今年6月之前偿还。
微创 2022 年的利润表显示,毛利为 5 亿美元。销售和行政费用约为 6 亿美元,这意味着销售处于亏损状态。研发费用是 4 亿美元,融资成本为 8 千万美元。
对比 2023 年信达的中报以及 2023 年百济的年报后,会发现微创的财务报表差得很。
微创之前的市值低点大概在 100 亿港币左右,大约是 15 亿美元左右。然而,依据当前的亏损速度来看,大概 2 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将市值相当的钱亏完(净资产会逐渐变小)。
市净率低是没啥用的。因为存在每年大亏的情况,这会导致净资产越来越小,而净资产变小就会使得市净率越跌越贵。
不要看大幅亏损企业的市净率,不要看业绩起伏很大企业的市盈率。
公司需在接下来的 3 个月内处理 4 亿多美元的可转债回售事宜。2023 年 12 月初,仅有部分可转债持有人接受了展期(置换),借此获得年息近 6%且转股价为 12 港币多。当下低迷的股价以及糟糕的业绩表现,导致在相同条件下,这 4 亿多美元的转债持有人很可能不会同意展期。
因为现金紧张,所以接近 30 亿人民币的资金不大可能直接从账户上拿出。因此,配股或者抛售子公司资产是可行的选择,银行或者其他财团借款也是一种可能。
今天微创开盘后出现暴跌情况,跌幅超过 12%,最低探至约 6.2 港币。随后开始一路拉升,仅半个小时就反弹了 10 个点,拉升到了约-2%的位置。并且全天都处于日内均线之上,尾盘以 6.9 港币/股收盘,下跌了-2.4%。全天的成交金额为 1.5 亿港币。
我在开盘的时候买入了一些。没过半个小时,我就把它们卖出了。我感觉卖得似乎有点早。然而,考虑到 15 分钟级别被均线完全压制着,我认为 6.9 港币甚至 6.2 港币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大底。
我觉得在未来的 2 到 3 个月里,微创的股价博弈会十分激烈。它可能会继续下跌到很低的位置,这是因为存在大幅摊薄股东权益的预期,甚至还有低价私有化的传言。
低价私有化在理论上是有其可能性的。目前外部股东的市值达到了大几十亿港币。倘若进行低价私有化,就会用这笔钱将所有的小散户以及小私募都埋葬掉。他们曾经对高值医疗耗材的广阔前景深信不疑,也对大志同志的万亿基因充满期待,然而最终却落得个被挫骨扬灰的下场。或许之后他们就只会去购买有股息保障的公司,或者至少是盈利的公司了。
如果低价进行私有化必然会得罪众多的投资者,大志个人早就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难道做一些积德行善的事情就那么困难吗?购买你的股票固然是希望能够赚取差价,然而也是因为看好公司的前景才进行购买的呀。
如果刺向和毁灭自己的盟友,并且还是如此众多的盟友,那自己能收获什么呢?难道是因为母公司低估了?别开玩笑了~~~在成熟市场中,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股价跌到几毛钱甚至几分钱是很常见的事情。风险定价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一旦危机得以摆脱,股价就会有 10 倍甚至 100 倍的涨幅。就像曾经的天齐锂业和蒙古焦煤那样。
我认为如果有能够拿出的私有化的钱,那还不如去把可转债赎回。基于此,私有化的概率不会很大。
在这里,我建议:收起你的巨额大饼,老老实实地还债,把该卖的垃圾资产卖掉,不该扩张的就不要盲目扩张了。努力做大营收,收窄亏损,稳健地经营,做一个尽善尽美的人吧!
以下文字写于2023年12月6日:
药明生物在前两天因业绩会的一则公告累计暴跌了 30 个百分点。今天,微创医疗给港股医药医疗板块带来了第二场暴雪。
微创全天出现大幅下跌,下跌幅度达到 25%。尤其在下午的时候,其走势进一步变弱,加速下行。全天的成交金额为 8 亿多港币。目前的最新股价是 8.68 港币,市净率约为 2 倍,市值为 160 亿港币。
很多人或许对 8.68 的股价没什么概念。三年前公司的最高价达到 70 多港币,这意味着从高点算起,股价几乎跌了 8 倍多。今年年初公司的股价曾高达 28 港币。从今年 2 月起,公司已经跌了 10 多个月,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从年初到现在,公司的股价也跌了 3 倍。
赎回老的可转债,发行新的可转债公告引发市场大跌
微创昨天晚上盘后发布了一个声明,这个声明很短,它说微创计划赎回 7 亿美元本来将于 2026 年到期的零息可转换债券,债券代号为(债券代号:)。
今天早上在盘前阶段,微创公布了关于赎回的相关细节。赎回的价格规定为 1 美元能够兑换 0.99 美元。公司已经接收到了总计超过 2 亿多美元的持有人回售承诺。然而,依然有 4.5 亿美元的可转债尚未完成赎回。
公司新发行了总额达 2.2 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该债券于 2028 年到期,年利息为 5.75%。扣除发行开支后,其净转股价为 12.58 港币(或 12.78 港币)。公司收到的这 2 亿多美元将被用于各种债务置换。
转债转股无望,回售条款制约公司
为什么公司还有 2 年半才到期就进行赎回呢?原来 2021 年发行的可转债存在一个回售条款,债权人能够要求公司在 2024 年 6 月回售全部可转债。
一般的转债(5 年期)存在到期赎回的情况,然而在转债存续 3 年后通常会有一个能保护债权人的回售条款。若微创现金紧张,若真拖到明年年中,6 到 7 亿美元的巨额回售将会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冲击。所以,提前采取行动,进行置换就是最佳的选择。
究竟什么导致了大跌?
本次发行的法律依据是今年 6 月份股东大会授权了董事。董事可以发行最多 3.67 亿股。这 3.67 亿股约为目前股本的 20%左右。
这个情况看起来像是对转股价格进行了变相下调。此前,本应在 2026 年到期的可转债,其转股价高达近 93 港币,这一价格已经处于极度虚值状态。
公司测算显示,若按最新转股价转股,当前老股东权益会被摊薄约 7%。然而,对于其计算过程,我并未理解透彻。倘若转股价下调 7 倍,新增股份数理应也增加 7 倍,可为何只是从 3700 多万股变为 1 亿 3 千万股呢?
公司文告披露,在转债发行的安排中,微创的主要股东之一把 9 千多万股公司股票借给了 J P 摩根,以便其能够进行对冲。该协议是在今年 12 月 4 日签署的,也就是 2 天前。
这个对冲的意思是,仅仅 2 天就使近 10 亿港币的头寸获利 25%吗?年化收益如此之高,实在是太夸张了。为何发行转债需要进行融券呢?
公司2023年中报业绩
营收达到 4.8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将近 20%。亏损为 2 亿美元,其中属于股东的亏损是 1.6 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 18%。微创的海外营收大概占总营收的一半。
而去年同期是处于亏损状态的。
2023 年上半年营业亏损达 1.6 亿美元,同时融资成本为 3700 多万美元,两者相加总共亏损约 2 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的亏损约为 2.5 亿美元。可以明显看出减亏的情况。
上半年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净额是负 1.6 亿美元。由此推算,全年的现金流净额大约为 3 亿美元。
中报显示员工人数为 8884 人,其中海外员工有 1890 人,占比 21%。2022 年年报披露公司员工有 9435 人,海外员工为 1928 人。由此可见,2023 年中报的员工人数相较于之前有明显减少。
公司截至2023年6月底资产负债表
固定资产约为 10 亿美元,今年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为 1 左右。
存货为 4 亿美元,贸易应收及其他应收共 3 亿美元,各种现金和存款加起来 10 亿美元多一点。贸易应付是 3.67 亿美元,借款为 2.6 亿美元,转债有 6.5 亿美元,长期借款是 4 美元,可转债 1 亿美元(非流动)。
公司的现金,扣除 6 亿多美元的借款后,就只剩下 4 亿美元。这些钱大概够公司运营一年。如果再把可转债扣除掉,那么就几乎没有什么净现金了。
公司的运营资金也较为依赖可转债。
饱受散户诟病的常博士购股权
2017 年起,公司的灵魂人物常博士先后获得了购股权。这些购股权累计达 5 千万股。购股权的行权价格有多种,其中有不到 6 港币的,有 7 港币的,还有 8 港币的。去年最近的一笔行权价格是 18 港币。
2022 年 5 月存在一个行权价约为 14 港币的认股权。有 1500 多万份该认股权被配给了一个主要的机构股东。
最近常博士好像又在 10 月进行了一次认股权。这次认股权有近 1800 万份。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数的 1%左右。价格为 11.5 港币。有效期是 10 年。
再看2022年年报,谈谈估值和风险
2022 年的雇员成本是 5.6 亿美元,其中工资部分是 4.5 亿美元。常博士的薪酬总计 1400 万美元,而 2021 年是近 5 千万美元。这些薪酬的绝大部分都是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方式。
如果一年收入几个亿,应该早就不差钱了吧。
微创已经成立 25 年了。今天,它下跌了 25%。以下图标引用自公司年报。
我多次强调,我对医疗器械方面懂得不多,原因是它主要偏向仪器制造和工程领域。微创目前的市值仅为 20 亿美元,由于其很多子公司上市后,母公司只持有一半的权益,所以这个 20 亿美元可以被视为 40 亿美元。
公司拥有 10 亿美元的固定资产,今年的营收约为 10 亿美元。A股对于医疗器械通常给予 10 倍或 20 倍的市销率。倘若我们保守一些,给微创仅赋予 5 倍市销率,那么其市值就是 50 亿美元。
理想情况下,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能达到 3,这意味着会有 30 亿美元的营收,这是公司的远景目标。保守一点来看,能看到 20 亿美元的营收。如果给予 3 到 5 倍的市销率,那么市值就会在 60 亿到 100 亿美元之间。
有人曾断言微创是具备万亿市值基因的公司。或许,这只是他的豪情壮志,并非真的是在欺骗。要知道,曾有“下周回国”的贾会计,让许多人都曾为梦想而感到窒息。
但是,如果以迈瑞的 3 千亿市值和联影医疗的 1 千亿市值为参照,从理想情况来看,微创有可能达到千亿市值,也就是 200 亿美元市值的规模。
所以上面给出了微创的一些估值,分别是 50 亿美元,60 到 100 亿美元,200 亿美元。当下大概为 40 亿美元,尽管名义上约是 20 亿美元。
如果微创不会倒闭,也不会低价私有化退市,即便 8.68 港币的价格进一步跌到 7 港币,或者跌到 6 港币,甚至跌到更低的价格,我觉得这更多的是机会,而非恐慌。
2023 年 4 月初写下以下文字,标题为《微创医疗 2022 年业绩初探》。
首先声明,本人是分子生物学背景,天然对医疗器械不太熟悉。
但是微创手术在最近二十年逐渐深入人心,从整体来看,我看好与微创手术相关的医疗器械。其中必然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标的,那就是微创医疗公司。以此为起点,我将陆续对南微医学、奥华内镜、海泰新光的年报进行分析。
微创医疗在雪球上有一位大 V 多年来重仓该标的。据悉,其最多曾有 10 倍的浮盈。不过,最近两年回撤幅度较大。我之前一直没有关注这个公司。其一,我的专长是药,尤其是创新药;其二,微创医疗分拆了一堆子公司并上市,我从本质上对分拆上市持不推荐的态度;其三,之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老常的薪水很高,而我更欣赏那种与员工同甘共苦的掌门人。
国内老龄化在不断深化且不可逆转,微创手术呈现国产替代的大趋势。在此情况下,如果能够确认微创医疗具备真正的创新能力,并且有做好事情的意愿,那么这个公司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标的。
2022年亏了6亿美元
三月底,微创医疗公布了 2022 年的业绩。其营收为 8.4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5%。毛利是 5 亿美元。在这一年里,公司亏损近 6 亿美元,其中公司权益股东应占的亏损为 4.4 亿美元。心脉医疗的主要业务(主要是大动脉和外周血管介入业务)增长了 31%;微创脑科学的神经介入业务增长了 43%;心通医疗的心脏瓣膜业务增长了 25%;微创机器人的收入大幅增长了 9 倍。
公司的销售费用为 3.3 亿美元,行政费用是 2.5 亿美元,研发费用达到 4 亿美元。仅仅是销售费用与行政费用的总和就接近 6 亿美元,这足以将 5 亿美元的毛利全部消耗掉,并且还会导致亏损。当年的融资成本约为 8 千万美元。
合并资产负债表
公司的固定资产为 10 亿美元,无形资产为 2 亿美元,2022 年折旧摊销合计 1.4 亿美元。商誉 2.6 亿美元,股权投资 4 亿美元。存货 3.5 亿美元,贸易应收 2.8 亿美元,贸易应付加合约负债接近 4 亿美元。现金 12 亿美元,短期借款 1.8 亿美元,长期借款 3.4 亿美元,可转债接近 8 亿美元。扣除短期和长期借款后净现金为 7 亿美元,扣除可转债后净现金为负数。
微创医疗的现金大概能够支撑目前的研发强度,时间不到 2 年。倘若将银行贷款还清,那么现金能够支撑的时间为 1 年。显然,其资金链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状况。
微创的收入仅 4 亿美元是由国内贡献的。这显示其约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在没有遭受制裁风险的情形下,这是一个优点,因为毕竟只有实力足够强大才具备出海挣外汇的能力。
微创现在有九千四百多人的员工数量,其中海外员工接近两千人。它对应的雇员成本是 5.6 亿美元,其中工资部分为 4.5 亿。从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人均年薪接近 6 万美元。
小结:
微创医疗从整体上看,摊子铺得比较大。它的手术机器人、ECMO 等产品都很有看点。一般来说,整个医疗器械公司的营收相对较少,其估值都是按照终局来计算的,颇有那种刚刚破产的中式点心虎头局,一个重置成本仅约百万的店却被估值为一亿人民币那样虚高的感觉。然而,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中,真正能够撑到终局的重要玩家从来不会超过 4 家。微创能否做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截至 2023 年 4 月 7 日,微创的市值约为 350 亿港币。其股价为近 19 港币,市净率接近 4。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