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绝大多数人对历史的爱好仅在于听故事以图热闹好看,把评书和历史剧当作历史,热衷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类的演义八卦,这不能称作读史。较为高级的人认为真实历史比小说更有意思,例如喜欢看二战史,能对德军高级将领了如指掌,这也仅仅只是对历史的初步了解而已。喝酒并非是为了解渴。“读”和“看”是不同的。若要谈论读史的境界,仅仅了解人物事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够从其中获得思想。
本文研究读历史的三个境界。
读史的第一个境界是权术。
很多人或许瞧不上那些试图从历史当中去学习权术的人。实际上,懂得权术的那些人恰恰是成熟的人。
真正读懂历史,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就是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认为《封神演义》是历史的人,或许会觉得周文王极好,商纣王极坏;然而,倘若去读正经的《淮南子》和《孟子》,或许会发觉商纣王并非小说中那般变态;要是去读专业史书《史记》,或许会明白周文王或许不像小说所描绘的那般神圣;倘若再进一步去读更早的《左传》和《尚书》,那么最终的结论甚至可能是,周文王和商纣王这两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难以定论。
中国人向来喜欢以道德标准来衡量历史人物,接着非要得出一个忠奸善恶的定论。然而,真实的历史绝非如此。以善恶标准看待历史是极为危险的事情,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或许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当他发觉自己原本极为敬重的张居正先生竟然也有奢侈腐败的行为,其美好形象破灭之后,对社会彻底感到失望,索性就几十年不上朝。现在的家长仅仅让孩子观看 PG - 13 级别的电影。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如同朱翊钧一样。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只有 R 级别的影片才能够训练出真正的人才。
当初一部叫做《雍正王朝》的电视剧,可能是第一次在老百姓中普及了政治斗争中很难区分好人坏人这个思想,实际上这部片子对雍正有一定程度的故意美化。《走向共和》出来之后,大家的思想彻底崩塌,才发现李鸿章和慈禧也会做有道理的事情。一直到最近,开始有人呼吁为秦桧平反甚至批评岳飞,这种情况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现实既然如此残酷,那就多学点权术吧。整天看《雍正王朝》的人和整天看《还珠格格》的人去玩办公室政治,那前者岂不是比后者更擅长吗?就如同将掌上的文字仔细观看一般,前者在办公室政治方面更有优势。
《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遵循这个方式,帮你剖析权力斗争里的成败情况。许多政治人物,像张学良,特别喜爱读《明史》,大概也是因为与人争斗能带来乐趣的缘故。当今在权术史学领域有一位大家,那就是吴思先生。他的《潜规则》这本书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新词汇。他的《潜规则》与后来的《血酬定律》合订成了一本叫《隐蔽的秩序》的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拆解历史弈局”,其中权术的味道十分浓厚。我记得有记者问他,是否担心有人把他的书当作官场指南来看。吴思笑着说,那也没有办法,这简直就像是在做广告。
其实存在高级的权术。例如,《战国策》比《厚黑学》要高级很多。兵者讲究诡道,这一点并不可耻。
达到读史的第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不知道善恶的状态。
读史的第二个境界是天下大势。
如果说能够达到第一境界的已经是人群中的杰出之人。能够达到第二境界的可以说是极为稀少的。因为只有将历史完全读通,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是人改变事情,还是事情改变人呢?只有把握了天下大势,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历史人物。他们所想的不只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还有关于中国应该走向何处的理想。达到这一境界,既不会去划分好坏人,也会发现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比如武则天。大多数人或许对武则天的“面首”之事最为关注,且常以此来对她进行批判;处于第一境界的“历史学人”会从宫廷争斗的角度展开评论,去总结一个女人是如何成为女皇的,又是怎样屠杀异己的。然而,倘若你关注的是天下的大势,就会越发留意到,尽管当时朝廷之中充斥着血腥与风雨,可老百姓的日子实际上过得还算不错。
看天下大势需先看大局。中国史书倾向于着重描写宫廷斗争,然而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大局方面的描写却有所欠缺。倘若 100 年后有人翻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报纸,极有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最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失败的,原因在于学费被搞得如此之高,致使大家都怨声载道。但大局究竟是什么呢?是 2006 年高校招生达到 540 万,是 1998 年的五倍之多!那些如今抱怨学费贵的大学生,如果不进行改革,或许连上大学的机会都难以拥有。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23%,这便是所谓的大局。
其次需将大局置于前后历史的范畴内去审视。三国的天下大势并非是“分久必合合久比分”这般表述,而是中国统治集团由贵族阶级向士族阶级过渡这一大局之中的一个片段。倘若能够把握此大势,那么就会更为留意袁绍和荀彧这样的人物,而非吕布和貂蝉。易中天近期的《品三国》在其最后几集当中对这个天下大势进行了讲述,其境界明显要比王立群所讲述的宫廷斗争更为高远。
研究天下大势的人不会将注意力放在朱元璋杀戮功臣上。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以及推动八股文,这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雍正是否使用血滴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推行的摊丁入亩土地政策。
研究天下的大势,看政治方面主要看制度的演变情况,看经济方面主要看政策以及相关数字。明朝为何会灭亡呢?从崇祯的性格角度去进行解释,其实不如从整个明朝的税收政策这一角度去分析更有道理,因为税率偏低使得国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做大事。
把握天下大势颇为困难,且历史学界对此并无定论,只能凭借个人自身去体会。中学历史课本一直都在着重强调天下大势,然而郭沫若将中国划分为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那一套理论究竟是否正确呢?郭沫若从个人品质方面着手去分析李自成兵败,对于《甲申三百年祭》到底蕴含多少道理,难以确切言说。
知道政策比道德品质重要,然而一项具体政策的对错其实难以知晓。例如雍正的摊丁入亩,将以前按人头征税改为按土地面积征税,这对老百姓明显有很大好处,可说是好政策。但也不一定。正是这个政策引发了人口暴增,在没有先进灌溉技术的情况下,人口暴增或许是乾隆以后中国积贫积弱的最重要原因。
再如八股文考试这一情况,当下主流观点认为它限制了人的思想。然而,八股文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保障了公平。倘若文章的样式和内容可以随意,那么可以想象,身处京城大户人家的孩子,由于见多识广,所写文章会比山区孩子的更好。例如在几年前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的时候,北京的分数较低但录取率较高,北京教委的辩解是,我们北京的孩子虽然分数低,但是他们有见识啊!听到这种说法,边区孩子肯定会反问你:仅仅会背几句《大话西游》台词,就能叫有见识吗?八股的优点在于,它根本不可能考《大话西游》。八股就如同 GRE 考试,是一种竭力确保公平的“能力”测验。这种测验确保了来自海南的人也能在官场拥有一席之地,就好像说中国大陆学生的 GRE 成绩普遍超过美国学生一样。
兴一利必生一弊,真正选择政策真是如履薄冰。
达到读史第二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对错的状态。
读史的第三个境界是纯粹为了历史。
他们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无法统一这件事感到坐立不安。前面说的两个读史境界,都带有以史为鉴的意味。而真正的主流历史学家,就像我最近读的这本《》新书所介绍的那样,西方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实际上觉得古为今用没有任何意义,历史没什么用处。易中天在接受崔永元采访时也说过,他不倡导古为今用,这一点明显比吴思(潜规则)更专业。
政治家尤其喜爱引用历史来阐释今日的行动。以往古人遭遇此类情况时,他们采取了那样的做法,此事件所蕴含的道理是……然而,历史学家会向你说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古人遭遇的状况与你所说的大相径庭,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也并非你所言的那样。甚至,历史学家还可能告诉你,这位古人是否真实存在,我们存在争议。
一个最新的例子是 9/18 时东北军的不抵抗行为。过去的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是蒋介石命令张学良进行不抵抗,这被视为确凿无疑的。金一南在 2004 年的讲话中介绍了一种说法,即张学良与东北军将领进行讨论后,认为根本无法战胜日本人,出于害怕而主动选择不抵抗,这与蒋介石没有关系。我认为这种说法存在问题,其低估了当时东北军的实力。张作霖家底丰厚,例如空军飞机数量超过日本全国战机总数的一半。最近看到张学良的自述,他称当时自己判断只是小股日军在闹事,不想把事情闹大所以选择不抵抗,这意味着大意失了东北。你相信这种说法吗?那么,东北军究竟为何不抵抗呢?从三个版本中我们能够学到三个不同的人生道理,然而,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道理呢?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的。倘若你想要将古代的东西应用到现今,那么实际上历史上是否发生了某个事件并非关键所在。满清入关之时,无需去研读真实的历史,而是研读《三国演义》,并且借助“群英会蒋干中计”这一故事成功地陷害了袁崇焕,尽管“蒋干中计”实际上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从小说、寓言以及神话当中,都能够学到道理并将其应用到现今,并且确实能够派上用场。学术界对南怀瑾最重要的批评在于他运用典故时不区分历史的真实与虚构。实际上,南怀瑾曾表述得很清楚,其大意是史书上的内容或许除了名字是真实的,其余事情都是虚假的;而小说里的内容除了名字是虚假的,可能其他部分都是真实的。正因如此,他用《水浒传》来分析江湖斗争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真正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时不带功利目的。他们仅仅想要知晓在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史书是由人所撰写的,就连司马迁也有着主观情绪。拨开那笼罩历史的迷雾去对真实情况进行分析,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达到读史第三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真假的状态。
不了解善恶,不明白对错,不清楚真假,一问其相关内容便全然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历史专家。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