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张女士和她的伴侣徐师傅最初计划在平安银行高新分行存三年期固定利息存款,预期收益是2.5%。不过后来他们了解到,他们实际上购买的是一项保险计划,并且必须连续三年,每年要支付12万元作为费用。因为他们的退休金不多,这对夫妇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希望取消这个保险,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具体的回应,甚至连一份书面的协议都没有收到。
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回应
平安银行高新分行说明,徐师傅投保期间已完成“双录”(录音录像)验证,并且电子合同有他本人确认签字。银行指出,电子合同可从手机银行应用中查阅,犹豫阶段未表达反对意见即算接受。不过,徐师傅称“双录”环节只能应答“对”或“不对”,误以为是在办理存款业务。
争议焦点:误导销售与合同问题
1. 误导销售嫌疑徐师傅表示,银行客户经理以承诺高回报的储蓄项目为说辞,劝说他进行业务办理,但实际上引导他购买了保险产品。
2. 合同缺失问题徐师傅已经两个多月没有收到纸质合同了,因此无法清楚掌握里面的详细内容。根据监管部门的明确要求,银行有责任主动将保险合同这类关键文件提供给客户。
法律建议
赵良善律师表示,如果银行没有完全尽到说明责任,存在错误引导销售的情况,徐师傅可以要求撤销保险合同。建议老人继续与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沟通,着重指出销售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努力争取全部退款。
总结与提醒
老年人在进行资金管理时,要小心注意资金可能会被转化为保险产品的情况,必须认真查看协议中的各项内容,明确所购买项目的本质。如果遇到不正当的推销行为,可以向相关的管理机构反映问题,或者咨询法律方面的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