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预订服务的“套路”与消费者维权困境
订单不可取消更改的普遍现象
在众多主流的在线预订网站上,诸如酒店、机票、门票等,大多数商家都默认将订单设置为“不可取消或修改”。而且,这些相关的提示标识往往被放置在页面的角落或者隐藏在折叠的条款里。以某些平台为例,它们只在订单确认页面用很小的灰色文字标注,这样的提示很容易被消费者忽视。更有甚者,某些平台甚至将“不可取消”的选项设置为默认选中状态,消费者需要手动取消才能选择更灵活的退改服务,这种设计显然更倾向于维护商家的利益。
高额退费“时间差”陷阱
尽管少数商家承诺支持在一定时间内免费取消订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面临严格的时间限制和不易察觉的收费规定。不少用户反映,即便在预订酒店后的短短3分钟内提出取消请求,仍需承担高达69%的费用,原因竟是“系统已启动了与供应商的确认流程”。在机票预订的类似情境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一方面,该平台明文规定“乘客可在航班起飞前24小时内无费退票”,然而,当消费者在23小时前提交退票请求时,平台却以“处理延误”为借口予以拒绝;另一方面,最终仅退还了机票中的机场建设费和燃油附加费,而这部分费用还不到票款总额的10%。
捆绑销售与默认勾选乱象
“加速服务包”“优先购票服务”“保险组合套餐”等附加服务通常以以下三种途径强行推销给消费者:
结算页面默认选中,且未进行特殊标记提醒,例如在智行火车票的界面中,加速包的选项与“普通预订”按钮的颜色被混淆在一起。
将必须提供的服务(例如,机场接送服务)与可选的服务进行组合销售,若要取消选择,则需要通过多次点击才能寻找到相应的操作路径。
采用“票价不加可能购票失败”等误导性言辞施加压力。特别要指出的是,即便消费者未曾使用这些附加服务,在退款过程中,平台仍以“技术服务费”为由扣除相应费用。
信息不透明引发的消费纠纷
商家利用页面展示与实际情况的信息差牟利已成顽疾:
酒店行业:通过图像编辑工具对客房环境进行美化,然而客人实际入住后却发现设备显得老旧;尽管地图上显示距离地铁站仅有500米,但实际情况却是必须绕行1.5公里。
票务行业:宣称“特价票不可退换”,然而在购票过程中并未清晰标明相关限制条件;而且,临时涨价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消费者在完成订单后,甚至收到了“须额外支付200元差价方可出票”的提醒。
航班信息更新存在延迟问题:以飞猪APP为例,该平台未能及时与航空公司同步航班取消的消息,这导致旅客在错过航班后,维权过程变得尤为艰难。
典型平台投诉案例剖析
1. 美团酒店退款推诿
王女士的经历揭露了平台与供应商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常见模式:平台客服以“需酒店方面进行确认”为由进行拖延,而酒店方面则声称“尚未收到平台的通知”,双方共同利用流程中的漏洞,导致消费者错过了退款的有效期限。
2. 途牛网机票退款缩水
陈女士的经历揭示了某些平台存在双重标准的现象:即便是在航空公司规定的退票时限内提出申请,这些平台依然擅自扣留了机票款项,仅退还了税费。随后,客服以“系统自动操作”为由进行搪塞,并且坚决拒绝提供扣款的依据。
3. 智行火车票加速包争议
郑先生在投诉过程中揭露,所谓的“快速出票”不过是虚假的宣扬——实际上,铁路12306系统一直依照订单的先后顺序进行处理,所谓的加速服务并未对排队规则进行任何调整,这纯粹是平台为了增加收入而采取的手段。
维权路径与政策保障进展
当前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方式反击侵权行为:
依据《电商法》第17条:要求平台显著标注商品/服务限制条款,否则可主张条款无效;
援引民航局《通知》如遇超出航空公司规定范围的退票或改签费用,可向民航消费者服务热线进行投诉,电话号码为12326。
行政投诉渠道借助“投诉直通车”等网络渠道提交相关证据,随后市场监管部门将介入对此事进行调查处理。
行业改进方向建议
该平台需设立“退费成本公开机制”,具体说明不同时间段内费用扣除的比例和相应依据。
2. 禁止默认勾选增值服务,强制要求二次确认;
3. 设立“预订冷静期”(如15分钟内无条件取消);
4. 与航司、酒店等供应商实现数据实时互通,避免信息滞后。
呼唤社会共治
读者们可在评论区交流各自遇到的问题,我们会对精选的案例进行筛选,并提交给省消费者协会进行重点处理。此外,我们建议消费者培养以下良好习惯:截取并保存预订页面的截图、要求商家提供电子合同、优先选择那些标有“安心退”标识的商家。只有不断揭露侵权行为,才能有效推动行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