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问世的畅销之作《科学的专制》曾发出警示:在科技统治的地球上,婴儿潮时期出生的那批人纷纷涌入大学英语系和历史系,这一现象并不能为人文主义追求争取到生存的土壤。这一预言自那以后引发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广泛讨论,然而,讨论的焦点往往偏离了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转而聚焦于其“行将消失”的悲观论调。
数据背后的真相
美国教育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揭示,人文学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显著阶段: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该领域迎来了兴旺发达的时期;随后在80至90年代,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而进入21世纪后,则步入了衰退的轨迹。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下降趋势并非一蹴而就,且并不完全与就业市场的实际变动相吻合。更令人忧虑的是,那些传统文理学院以及精英大学中的人文学科正遭受着严重的缩减,这些昔日的人文教育中心正遭遇着空前的学生招募困境。
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提出了一种观点:学生们因为对就业的担忧,纷纷转而选择放弃学习人文专业。相关数据显示,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过去十年间,STEM专业(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报名人数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政治学、社会学等与人文科学相关的学科自2011年以来,其招生数量却急剧减少。这种挑选表面上显得合理,然而却未能揭示一个关键真相:在35岁以下的人群中,从事人文专业的毕业生失业率实际上比从事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毕业生要低。
认知误区的代价
经过深入剖析,我们注意到人文学科的困境主要源自于学生们对于“应当学习何种知识”这一问题的认识偏差,而非他们兴趣的实质性转变。研究数据表明,在大学新生群体中,认为“有必要构建人生哲学”的观点在过去的40年间已从多数转变为少数,这种价值观念的变迁对他们的专业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讽刺之处在于,正当大众舆论告诫人们远离人文领域之际,就业数据却显示出人文教育所培育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沟通等软实力具有长远的价值。
例外与启示
在整体衰退的背景下,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首先,聚焦于种族、性别以及文化研究的新兴跨学科领域依然充满生机;其次,传统黑人大学(HBCU)在人文科学领域的招生情况保持相对稳定,而这些学校的学生普遍重视人生哲学的塑造。这一现象提示我们,人文教育的价值或许需要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重新被挖掘和界定。
未来空间的疑问
关键问题在于:随着实用主义思想不断盛行,大学校园中人文教育还能占据多少席位?历史教训昭示,过分追求就业导向的教育模式终将动摇社会的文化基础。或许,我们有必要构建一种全新的评价机制,确保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即培育批判性思维、文化感知和人性洞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充分认可。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