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与核心要点
在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发展的过程里,公立医疗机构的预交金制度改革出现了。上世纪 80 年代,为处理当时医疗收费的艰难状况,住院预交金制度以及门诊预交金制度先后被建立起来。那时候,患者在门诊或者办理住院之前需要提前支付一笔押金,以此作为后续治疗费用的保障,这个举措使得患者排队的次数得到了有效减少,缴费等候的时间也缩短了。
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健全起来,群众的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得以大幅拓展,保障水平也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正处于日新月异的状态,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持续得到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以及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 6 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还能提升医疗保障的公平性以及可及性。
1.预交金制度的时代变迁
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这一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医保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保障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让医院能够实现精细化管理。在这种背景之下,预交金制度的作用慢慢变弱了。一方面,因为医保的广泛覆盖,患者的自付费用比例降低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费用结算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了。因此,对预交金制度进行改革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2.政策调整的三大核心
自 2025 年 3 月 31 日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将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然而,对于急诊的特殊情形以及老年人群体等确实有预交资金需求的,在患者自愿的情况下,医疗机构是可以收取门诊预交金的。并且,收取的标准需要报属地的卫生健康(中医药、疾控)行政部门进行备案。
2025 年 6 月 30 日起降低住院押金。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会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各地要指导公立医疗机构依据多种因素来合理确定住院预交金额度,并且要对常见病种预交金的收取额度进行公示。
- 同时,要探索并推行“一站式结算”“床旁结算”“线上结算”等这些能够方便民众的措施。
二、门诊预交金全面取消解析1.取消范围与执行细则
这是一项强制性要求,目的是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同时优化门诊就医流程。
- 并且,医疗机构需要将收取标准报属地卫生健康(中医药、疾控)行政部门备案。
要加强对门诊收费环节的管理,以确保取消门诊预交金政策能够落实到位。
2.存量资金清退流程
最后,设立专门的退费受理窗口,并且安排专人来负责受理患者的退款申请,对这些申请进行审核以及确认。第四步,在审核通过后,及时为患者办理退款手续。
医疗机构需加强对存量门诊预交金退费全流程的监管,以保障退款工作的公正与透明。同时,卫生健康(中医药、疾控)行政部门要对医疗机构的退费工作展开监督检查。
特殊情形的处理方式如下:如果确实是因为客观原因而无法及时进行清退,那么医疗机构需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并且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相关情况上报给卫生健康(中医药、疾控)行政部门。
三、住院预交金管理新规1.押金计算标准革新
此次《通知》革新了住院预交金的计算标准,采用以同病种自付均值为基准的计算方式。各地要指导公立医疗机构,依据住院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结算类型等因素,参考同病种前 3 年度实际发生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合理地确定住院预交金额度,使医保患者的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同保障类别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
以某地区的肺炎病种为例,改革前,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一般是固定收取 5000 元。改革后,统计了该地区前 3 年肺炎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得出同病种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为 2000 元。所以医保患者的住院预交金会降到 2000 元,降幅达到 60%。
以下是改革前后押金差异对比表格:
病种
改革前预交金(元)
改革后预交金(元)
降幅
肺炎
5000
2000
60%
阑尾炎
4500
1800
60%
胆囊炎
4800
2100
56.25%
这种计算方式的革新能够更精准地反映出患者实际的自付费用情况,并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预付压力。
2.病种收费公示制度
《通知》要求公立医疗机构把常见病种的预交金收取额度展示出来。此举的目的是提升收费的透明度,让社会公众能够对其进行监督。
公示要求在医院官网、就医小程序、院内电子屏等显著位置进行公布,公布的内容是常见疾病的住院预交金标准。社会监督机制鼓励患者和媒体等对医院的收费情况进行监督,一旦发现不合理收费现象,就可以向卫生健康(中医药、疾控)行政部门进行举报。
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保障病种收费公示制度得以有效实施,同时维护患者的知情权以及合法权益。
四、结算流程优化与服务创新1.三日结算刚性要求
《通知》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原则上需在患者出院后的 3 个工作日内完成住院费用结算。此刚性要求的目的是提升结算效率,降低患者的等待时间以及经济压力。以往,住院费用结算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患者或许需要多次往返医院去办理手续,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很多不便。如今,规定结算时限为 3 个工作日,这会促使医疗机构对内部结算流程进行优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展望未来,《通知》提出了要逐步达成 24 小时内结算的目标。此目标的达成会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让患者能更便捷地办理出院手续。要实现这一目标,医疗机构需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到医疗数据实时共享且快速处理。
以下是结算流程再造的流程图:
患者出院后,医疗机构会收集费用信息。接着进行费用审核,之后进行医保报销结算,再进行患者自付费用结算,最后出具结算清单。
2.多元化结算场景建设
床旁结算:患者能够在病床旁边完成费用结算,不用再前往医院的收费窗口去排队。这种模式把患者的时间和精力节省了下来,特别是对于那些行动不太方便的患者来说,更加便利。
患者能够借助手机 APP 进行费用支付,也可以通过微信完成支付,还能利用支付宝等线上渠道来支付费用。这些线上支付方式具备便捷的特性,同时又具有快速的特点,使得患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支付操作。
老年人在支付方面需要便利化措施:因为老年人对电子支付方式的接受程度不高,所以医疗机构要提供多种支付方式供其选择,像现金支付以及银行卡支付等。并且,还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去指导老年人使用电子支付方式,以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新的结算模式。
这些创新结算模式能够得以实现,是因为有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其一,医疗机构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以此来实现医疗费用的实时计算与结算;其二,需加强与银行以及医保部门的合作,从而确保资金的安全且能快速流转;其三,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结算数据进行分析与管理,以提高结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特殊群体保障与信用就医1.脱贫人口兜底政策
《通知》再次强调了对于脱贫人口要实行“先诊疗后付费”这一强制规定,目的是给脱贫人口提供更便利、更高效的医疗服务,以避免因病而重新陷入贫困的情况发生。
以某贫困地区为例,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构建了联动机制。脱贫人口就医时,不用缴纳住院预交金,能够直接办理住院手续并接受治疗。在出院的时候,只需支付经过医保报销后自己需要承担的费用。比如,有一位脱贫患者因为心脏病住院进行治疗,总费用是 5 万元,医保报销了 4 万元,那么患者在出院时只需支付剩下的 1 万元。
身份识别机制如下:
卫生健康部门与医疗机构实现脱贫人口信息的实时共享,医保部门也与医疗机构实现脱贫人口信息的实时共享,这样能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会对脱贫人口进行特殊标识,这样医护人员和收费人员在工作时就能更方便地进行识别。
现场进行核实工作:当患者办理住院手续的时候,工作人员会第二次核实患者的脱贫身份,以此来保证政策能够落实到确实有需要的人身上。
这些措施使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并且为脱贫人口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
2.信用就医试点探索
征信体系在就医领域的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其一,对于信用状况良好的患者,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这样患者在就医期间无需提前支付费用,而是在治疗结束后再进行结算。其二,医疗机构可以依据患者的信用评级,给予其不同程度的医疗服务优惠,例如优先安排检查以及专家会诊等。
未来,信用就医模式有希望给就医模式带来重大的改变。患者不会再被预交金所约束,就医的流程会变得更加便捷且高效。与此同时,信用就医还会让患者更加注重自身的信用记录,从而形成优良的就医信用氛围。
然而,存在一定风险的是信用就医。为防控风险,医疗机构需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以此对患者的信用状况作出准确评估。同时,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构建风险分担机制。此外,还应当强化对患者的信用教育,提升患者的信用意识,以保障信用就医模式能够健康发展。
六、医保配套改革与实施保障1.支付方式改革联动
按病种付费与预交金调整关系紧密且相互协同。医保部门会依据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为每个病种制定固定的支付标准,此支付方式能促使医疗机构合理管控医疗成本,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预交金调整是降低患者住院时的预付金额度,以此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两者相互配合,能够对医疗费用的支付流程进行优化,还能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当病种付费标准得以确定之时,患者的住院费用便相对清晰起来。在此情况下降低预交金额度,不会对医院的费用结算产生影响。并且,医保预付金在保障医院现金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医保预付金是医保部门提前支付给医疗机构的资金,其目的是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转。在病种付费及预交金调整的情形下,医保预付金可以让医院在患者治疗期间及时得到资金方面的支持,不会因为患者预交金变少而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从而保障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持续运营。
2.地方实施细则制定
各地要在 3 月 31 日之前把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报备完毕。眼下,有部分比较典型的省份已经在主动推动相关工作了。
四川建立了创新药入院的“绿色通道”,以此来确保具有明确临床价值的创新药能够快速进入临床应用。并且,在预交金管理方面,也正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方案。
重庆的“职业健康一件事”数字化场景应用正式上线了。它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对医疗服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同时,也为预交金管理改革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撑。
在监管问责机制这方面,卫生健康(包括中医药和疾控)行政部门会对各地实施细则的执行情况展开监督检查。如果有地区和医疗机构未按照要求完成报备,或者执行不力,亦或是进行了违规操作,那么就会对其进行问责,并且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通过这种严格的监管问责方式,能够保证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改革在各地得以顺利推进。
七、政策影响与未来展望1.患者就医成本变化
政策实施后,患者门诊和住院费用的预付压力明显降低。2025 年 3 月 31 日起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患者在门诊就诊时无需预先支付押金。比如一位普通患者,以往每次门诊大概需预交 200 到 500 元,而现在无需再支付这笔费用,这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即时经济压力。
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在 6 月 30 日起有所降低。在住院费用方面,其降至同病种同保障类别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以肺炎病种为例,改革前预交金是 5000 元,改革后降到了 2000 元,降幅达到 60%。而阑尾炎病种,改革前预交金为 4500 元,改革后为 1800 元,降幅也是 60%。
不同群体的受益情况各具特点。普通患者方面,就医时的资金垫付得以减少,从而让就医过程变得更加轻松。老年群体呢,即便急诊等特殊情况依然可以自愿选择预交金,然而整体政策的灵活性保障了他们的就医权益,避免了资金被不必要地占用。脱贫人口得益于“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无需为住院费用的预付而担忧,有效防止了因疾病而再次陷入贫困的情况。
2.医疗机构运营转型
现金流管理对于医疗机构而言是重要的挑战。过去,预交金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医院的资金流。政策实施后,门诊预交金被取消且住院预交金降低,这可能致使医院在短期内资金回笼的速度变得缓慢。医院需要重新对资金使用进行规划,并且优化财务管理的流程,以此来保证日常运营以及医疗服务能够正常开展。
信息化建设投入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要达成住院费用在 3 个工作日内结算,以及逐步实现 24 小时结算的目标,并且推行“一站式结算”“床旁结算”“线上结算”等便民举措,医疗机构就必须加强内部的信息化改造,以实现科室之间的信息互通。这也就意味着医院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和维护,同时还需要培养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
未来,医疗行业的服务模式会有变革。信用就医模式的探索或许会让医院更注重对患者的信用评估与管理,给信用良好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患者就医体验的提升会促使医院从传统的收费模式转变为更人性化、更便捷的服务模式,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内容由WPS灵犀协助生成
扫码找我获取投保方案↑
2024年终总结
自我介绍
理赔实录
理念精讲
产品推介
谈谈营养板块文章
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