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是一种受严格监管的特殊商品,其流通环节理应遵循严格的规范。但在现实生活里,存在着“职业收药人”,他们以“高价回收”的手段,引诱参保者聚集药品并进行二次售卖,由这一过程形成的药品被称作“回流药”。
近期,上海浦东警方成功侦破了一起案件。这起案件是利用医保超额配药来非法牟利的。58 名嫌疑人被逮捕了。警方缴获的药品超过 1 万盒。涉案的医保卡有 105 张。犯罪团伙的核心成员指示他人超量配药。这些超量配药的药品被低价回收。之后又被高价转售。
警方透露,这些“回流药”是因为通过医保报销后以低价购入,接着被药贩加价后流入市场,其价格远高于回收成本,这给医保基金和患者安全带来了双重威胁。比如,市场价为 100 元的药品,在经过医保报销后,患者只需支付 20 元,然而药贩却以 40 至 50 元的价格再次进行出售。
医保政策得到优化后,报销比例有所提高,这使得部分慢性病患者的负担大大减轻了。然而,这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全国各地,多次曝出了相似的案件。比如在福州市的一起医保诈骗案中,犯罪分子以低价收购药品,然后再以高价转卖,涉及的金额高达 155 万元。央视的《焦点访谈》也曾报道过云南的“回流药”案件,涉案金额竟然达到了 2 亿元。
“回流药”现象背后,存在着药贩子利用医保与个人自费之间的差额来非法获利的链条。他们一方面等待药品送到自己手中,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理由借用他人的医保卡,将药品集中“进货”后进行大规模转售。其目标群体通常是对医保了解不够、容易被小利益所吸引的慢性病老年患者,涉及的药品大多是价格较高、需求较大的慢性病治疗药物。
这些回收药品的去向较为多样。有的会流向监管较为薄弱地区的药店,甚至会流入非正规渠道。有的则会通过网络平台以低价进行出售。“回流药”有可能因为存储条件或者运输条件不符合标准而导致变质,并且还有可能掺杂过期药品或者假药,这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
购买“回流药”会危害个人健康,并且可能致使医保基金流失,对医疗保障体系的稳定造成影响。国家法规针对此类行为有着明确的处罚规定,其中包含暂停医保结算、罚款以及追究刑事责任等。
公众需提高警惕,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药品,也不要购买价格异常低廉的药品。要合理使用医保资源,一旦发现疑似骗保行为,应及时进行举报。大家要共同努力,维护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康运行。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