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家庭
家庭成员:沈峰,年龄为 46 岁,在厦门轮渡有限公司工作;其父亲沈金水,年龄 75 岁,已从国企干部岗位退休;其母亲刘佩玉,年龄 72 岁,是一名退休教师。
地址:湖里区金鼎巷
未来愿景
在轮渡的岗位上,一方面做往返鼓浪屿的摆渡人,另一方面也奉献微薄之力做鼓浪屿文化的摆渡人。
厦门日报记者刘少敏(左一)对沈峰(右一)一家进行了采访。在沈峰的家中,柜子里放置着各种各样的书籍,这些书籍把柜子堆得满满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刘少敏发文并配记者张江毅的图。沈峰称他刚卖掉一批旧书,足足有半吨多。在自家书房里,他展示了原先卧室的照片,那一米半高的“书墙”里藏着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床和桌子上也都堆满了书籍。沈峰无奈地笑着说,一伸手摸不到书,还感觉有点寂寞。
沈峰几乎养成了与书为友的习惯。他的外婆有 8 个子女,其中 7 个是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家中小辈聚在一起时,谈论的大多是最近又看了哪些好书。沈峰在小学还未毕业时,就已经把不少世界名著读得很熟。当表哥表姐们小聚探讨读书话题时,他也愿意发表一些看法。
大家聊到弗洛伊德的时候,还在读初一的沈峰一直没机会插话。后来逮到机会讲了讲自己的看法,却被表哥说:“你一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表哥的话把沈峰给堵了回去。沈峰不服气,立刻跑到鼓浪屿新华书店,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哲科类书籍《精神分析引论》。可是才读了没几天,那本书就不见了。
母亲端着水果走来,回想起往事忍俊不禁,笑道:“那东西被我偷偷藏到衣柜里了。那时的孩子才多大呀,可把我和他爸吓得够呛。无奈的是,我能藏,可沈峰却可以再买再借,他就这么在初一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主题阅读呢,要知道,这可是很多大学生才具备的阅读能力呀。”
从此,沈峰开始寻觅自己喜爱的课题。他会关注军事兵器,也会留意美食美酒,还会钻研茶经茶艺,以及探究地方历史……他甚至会研读中级厨师培训教材,以此来理解烹调原理;为了理解洛阳桥上的石塔,他会强迫自己去解读梵文。“有些领域,你越是深入阅读就越是感到困惑,而这个过程就如同进山寻宝一般,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沈峰说道,并且他也很乐意将在这些书中找到的宝物分享给身边的人。
2012 年起,沈峰与几个对地方文史感兴趣的朋友一同组织了“大街小巷逛寺庙、云游厦门”之类的走寻活动,几乎将岛内外的主要历史古迹都走遍了。在此过程中,沈峰渐渐体会到历史文脉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2016 年进入轮渡后,为使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能更好地融入厦门,沈峰还组织孩子们参加鼓浪屿红色之旅。
轮渡党总支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党建工作。他们结合读书日,曾经专门在候船楼内举办过鼓浪屿文史读书会等活动。目前,还在新厦门人中开展“伴你成长读书志愿活动”,通过书籍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铺就道路。沈峰笑着说,他自己可以算是半个鼓浪屿人,他希望作为轮渡人,不仅能充当送市民游客往返鼓浪屿的摆渡者,还能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成为厦门文化传承的摆渡人。
厦大老师发起漂书活动 全国上万人参与
关键词:漂书
出镜家庭
家庭成员有张晗,39 岁,是厦门大学的老师,也是公益少儿读书会“漂书看世界”的发起人;其父亲叫张石鋆,71 岁;母亲是李翠琴,67 岁;还有儿子黄韦达,10 岁。
地址:思明南路
未来愿景
希望“漂书看世界”的这种模式能够得到推广。这样更多的孩子就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乐趣,并且能够找到朋友。
厦门日报记者刘少敏(左二)对张晗(左一)一家进行了采访,张晗 10 岁的儿子黄韦达在自家的小黑板上画出了原子示意图。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刘少敏撰文、记者张江毅配图。10 岁的小学生读书能超过千册?上周四晚上 8 点,记者走进“漂书看世界”的发起人张晗家中。此时,10 岁的黄韦达正站在自家小黑板前画着原子示意图,并且充当起了小老师。他说:“我都是从书里学到这些知识的。”接着,黄韦达从房间里拎出 2 个帆布书袋,为大家揭秘他的知识源泉。
2017 年,刚上小学的黄韦达察觉到自己的识字量比同学少很多。他的妈妈张晗带着他去市少儿图书馆借书,以增加阅读量。张晗表示,她和她先生平时工作都很繁忙,频繁地挑书、借书、买书对他们而言都不太可行。她研究了现有的几种漂书、借书模式,都觉得不满意。于是,她自己发起了漂书会,并将其取名为“漂书看世界”。
张晗说,当时未曾想到效果会如此之好。她的漂书活动迅速在家长圈传播开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上万人参与到了这个活动中。基于此,还组建了全国队长群,并且创立了公众号。与传统的城市图书漂流有所不同,张晗把每学年划分成了 39 个读书周,读书小队的队员必须是近邻或者同学,统一订购的新书被分成 39 袋,每袋有 4 本,每周进行轮换。
漂书阅读与关起房门自己读书不一样,它的交互性很强。张晗笑着表示,起初有不少家长提出疑问,认为一周 4 本书数量太多。事实显示,第一个月确实只有一小部分孩子能够看完,但很快随着阅读习惯的养成,小队员们的阅读速度提升得很快,几乎人人都能按时看完了。小队员们不仅会在漂书卡上写东西,还会写“书评”。有时候他们只是简单地写一句“这本书太好玩了”,这样的一句话就能激发起另一个小队员的阅读兴趣。
一周能看 4 本还多呢?我根本不够看,得看 2 袋,每袋 8 本。听到这话后,小小的黄韦达拍了拍自己的胸脯,很骄傲地说道。让人惊讶的是,除了有海量的阅读量,黄韦达还坚持了一千多天进行打卡,背诵下了上千首古诗,在这么小的年纪就打败了不少高年级的学生,荣获了“思明区青少宫故事大王比赛金奖”以及“中秋鹭岛少年赛事会二甲”等诸多奖项。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身在给孩子设定限制。身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老师,张晗在实践的基础上申报了国家级创新研究项目“城乡少儿分级分类书单定制”。她期望通过更科学、更实际的书单定制,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黄金学习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老宅留出阅读空间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关键词:墨香
出镜家庭
家庭成员有陈和杰,他 42 岁,是厦门市楹联学会党支部书记;还有母亲洪丽坤,她 67 岁。
地址:翔安区山顶头村
未来愿景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