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每个天津人心中,对海河都怀有无限的眷念。在小学的地理课本上,就向我们告知:海河是中国北方极为重要的一条河流,与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处于同等地位。然而,倘若我们仔细加以思索和推敲,便会发现这里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思维盲区。海河流域按流域面积计算,其面积为 32 万平方公里,在中国的排名是第六;然而,若按长度来算,从三岔河口到大沽口入海,总长度仅有 73 公里。倘若按照长度进行排名,海河无法进入中国河流排行榜。
大家别失望,因为广义上的海河指的是“海河水系”。海河水系由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支流以及一个小支流北运河共同构成。从山西长治的源头算起,海河的长度达到了 1050 公里,此长度能够进入中国河流的前二十名。从三岔河口到大沽口的这一段 73 公里,准确来说应称作“海河干流”。
海河流域图
海河流域的范围从 32 万平方公里的流域到仅有 73 公里的干流。由此我们不用看地图就能想象到,它是个典型的蒲扇形结构。五千年来,发源自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河流在天津汇聚,接着经过海河干流入海,带来的泥沙逐渐沉积,进而形成了肥沃的华北平原。黄河天性爱捣乱,数次改道,还抢夺了海河作为入海口,这同时也助力了天津及华北平原的形成。
海河干流地处“九河下梢天津卫”。北宋时,它被称为界河,同时也称作直沽河、大沽河、沽水、沽河等。“海河”这个名称,最早在明万历四十一年出现在著名农学家徐光启的《粪壅规则》中。直到清康熙中叶,界河、直沽河等各种称呼才被“海河”统一替代。
徐光启《粪壅规则》手迹
虽然短小,但是精悍。
海河在历史上很有名。它出名并非因为长度,而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华北有海河,这里是中国历史上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交汇的地带,并且记载了半部中国史。其次,河流除了具有农耕意义之外,还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再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李世民远征高丽开始,挖掘和疏浚运河的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强大的交通运输网。京杭大运河正式开通之后,意味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到海河流域实现了联通。凭借着这条生命线,皇权之下的中华帝国得以延续七百余年的香火。
描绘大运河盛景的“潞河督运图”
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其行经的是南运河和北运河,而海河干流并未参与其中。那么,海河的江湖地位究竟源自哪里呢?若要弄清楚这一点,就得从当年的“禁海”开始说起。
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已是常态。舟行风信有时,从浙西到京师,只需十天左右。海运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很快就成为元代南粮北运的主要途径,而大运河则居于次要地位。朱元璋处于洪武时期时,大明朝廷刚刚站稳脚跟。海防线上倭患一直未曾断绝。为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敕令“片板不得下海”。从此,海运的可能被断绝了。
1567 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开通海外贸易。因为此时的年号为隆庆元年,所以这一事件被史称“隆庆开关”。从此,中华帝国开始加入到全球的经济互动之中,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同时中国的陶瓷、茶叶也远销欧洲。有学者认为,1567 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年。
清朝初年,朝廷实行了短期海禁,漕粮回到了大运河上。嘉庆八年(1803 年),黄河封丘衡家楼段决口,漕运受到阻碍。嘉庆皇帝下令商议漕粮转海运的可行性。这一讨论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支持海运的官员觉得海运运量大且速度快,相较于河运,其效率高且成本低,花费仅仅是河运的十分之三四。反对海运的官员也提出了诸多理由,然而真正的缘由还是他们不愿意舍弃那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场持续不断的讨论,把嘉庆皇帝给熬死了,道光皇帝继位后,争论依然没完没了。但在此时,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已经极为严峻了。道光年间,京师的储备粮仅有 348 万石。这个数量还不到乾隆年间储备粮数量的一半。这就表明,如果漕运出现了问题,那么京师肯定会面临粮荒的情况。而一旦京师出现粮荒,国家的根本就会因此而动摇。
漕粮海运图
道光四年,黄河高家堰段决口了。这使得高邮清江浦段的运河受到阻碍。于是,北京出现了粮食供应危机。在这种情急的情况下,道光皇帝下令首次试行漕粮海运。
此次试行雇佣了一千多艘商船,把苏、松、常、镇、太“四府一州”的漕粮,从松江北运至天津,接着返回又运一次,一共运送了一百六十余万石漕粮,耗费了一百四十余万两银子,其速度很快,费用节省,运输也很顺利,远远超过了清廷的预期。
然而,淤塞河道逐渐变得通畅了。利益集团又把漕运扳回到河运的轨道上。在道光皇帝的认知里,“海运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到了咸丰皇帝即位的时候,海运漕运的争论和较量还在持续着……当政者无法对势力和利益进行重新分配,从这里就能看出朝代兴旺的一些内在原因了。
内部若缺乏足够的改革动力,外部因素便会成为转变历史的关键。在此刻,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兴起。1853 年,太平军成功占领了南京、扬州、镇江。他们直接将南北漕运通道切断,导致“粮道断绝,京师震动”,并且“京城米价八十余文一斤,油盐柴炭,贵不待言”。咸丰三年(1853 年)的十月末,京城的米粮已经断绝了长达三个月之久,形势处于万分危急的状态!
在这种情形之下,再也没有人对漕粮海运进行反对了。清廷颁布命令,要求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太这些地方的漕粮全部走海运这条路线。同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四个省的漕粮,按照每石一两三钱的价格折算成白银,将其转运到京城或者在当地充当军饷。从这之后,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漕运制度发生了改变。
1855 年,黄河第六次决口改道,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它冲毁了运河堤岸,黄泥大量漫灌到河道中。大运河在短期内很难恢复,于是漕粮海运便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公元前 486 年开始始凿,到公元 605 年开始全面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此彻底被放弃了。
历史的必然常常由偶然累积而成。例如 1858 年,英法联军冲入大沽口并签订《天津条约》;1860 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并签订《北京条约》。在此之后,天津正式开埠。从那时起,大清朝的气数逐渐衰微,中国的殖民时代正式开启,海河也拥有了全新的历史意义。
海河紫竹林码头
在海运初期,其时有断时有续的情况。海船从大沽口驶入后,只能行进到葛沽一带,并且必须卸货然后换船。因为从咸水沽开始一直到三岔河口,海河的河道婉转且曲折,同时河道淤浅,这对大船航行是不利的。而在天津开埠之后,随着口岸贸易的开放,外国的蒸汽铁船大批从海外驶来,然而却不能直接抵达天津的紫竹林码头,只能在辛庄的白塘口临时停泊。货物不得不由驳船往来各个租界,货主苦不堪言。
1887 年,天津海关税务司徳璀琳提出了海河“裁弯取直”的建议。然而,因为费用较高,该建议遭到了官员的抵制,最终搁浅。1890 年,徳璀琳再次向李鸿章提议对海河进行航道勘测,并且拟出了疏浚计划。李鸿章同意了他的提议,但地方官员和民众依然对其进行了抵制。这意味着光绪皇帝算是同意了王文韶的奏请。
光绪朱批知道了
1897 年,因为海河疏浚形势紧迫,直隶总督王文韶协调外国工程师拟定了疏浚计划。接着,他与英法领事、洋行总会主席一起成立了海河工程局,共同谋划疏浚海河的事宜。海河工程局,是今天位居世界 500 强企业第 78 位的超大型央企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的前身。中交集团因疏浚海河而诞生。因此,中交与海河之间有着深厚且紧密的联系,如同骨肉亲情一般浓。
1921年,海河工程局
引进中国第一艘耙吸船“快利”号
在 20 世纪上半叶,除了疏浚海河之外,海河工程局从 1901 年到 1923 年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对海河的“裁弯取直”工作。这是海河工程局早期开展的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
现在的地名变成了“挂甲寺”。
这次工程结束后,紧接着开始了第二次裁弯工程。从下河圈起始处一直到何家庄(现今属于津南区与河西区交界的地方),两道急弯被削除了。1902 年 9 月,该工程完成,海河的长度缩短了 7162 米。
1903 年 9 月,海河工程局开始进行第三次裁弯取直的工作。从杨家场开始一直到辛庄结束,将海河上对航行妨碍最为严重的三个河湾给削除了。通过这次裁弯取直,海河航道缩短了 7242 米。
1902年,海河工程局
购置中国第一艘链斗挖泥船“北河”号
1911 年 4 月 9 日开始进行第四次裁弯取直工程,从大赵北庄一直到东泥沽结束,这项为期两年的工程使得河道缩短了 9077 米。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咸水沽海河故道公园,正是此次被裁减掉的那一段河道所形成的。
1918 年进行了第五次裁弯取直,此次裁弯取直被称作“三岔口裁弯”。三岔河口原本位于狮子林桥一带。这次裁弯使得三岔河口移动到了现在的金钢桥处。原来位于海河左岸的望海楼教堂,也被划分到了海河右岸。
裁弯取直前的三岔口河道
裁弯取直中的三岔口,望海楼到了河道右岸
1921 年,海河工程局实施了第六次裁弯操作,该裁弯也被称作“灰堆裁弯”。此次裁弯工程的起始点是下河圈,结束点是芦庄。
海河工程局的成立以及海河的裁弯取直,对于天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有着非凡的作用。若没有海河工程局和裁弯取直,海河干流便不会有如今的历史意义;而若没有海河干流,中国的近代史将会被重新进行书写。天津是新文化运动的萌芽地,海河起着关键作用。
二十一世纪来临,海河迎来了它的第三次“觉醒时代”。在新世纪对海河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每一位天津人都亲身经历且有目共睹。如今,海河这位母亲河,已经以最为美丽的容颜,成为了中国最美的景观中轴线,同时也是中国流经城市中心最为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这道风景线,流淌的不只是半部中国近代史,还是中国逐步艰难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缩影。它虽仅 73 公里,但却是历史发展的主轴。所以,我们都应庆幸它的存在,为它喝彩。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