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 1966 年 8 月,于传达八届八中全会的录音里,能够清晰地听到大学要全面停课的相关安排。从那时起一直到 1977 年高考,经历了 10 年的停课时间。全国的科技人员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态势。尤其对于 1956 年开始加快速度并赶超的计算机领域来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大庆油田以及许多科技单位、国防单位、工业单位突破了停课的限制,并且紧急地、大力地培养人才,这成为了计算机史和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1 排有窦爱花、宋玉梅、马春华、陈丽、宋宁、李进、程应梅。(学员王延祉拍照缺席)
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百年的这一天,正好也是大庆计算室成立六十周年。在“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精神的感召之下,计算室成立没多久就开始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出了多节点电网模型,并且率先在石油系统中应用了电子计算机,还被评为油田的标杆队以及石油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集体。像“铁人”一样,不会等待也不会依靠。哪怕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也要去创造条件把科研搞好。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室中,深入到人心之中。
1970 年 9 月,计算室安装并投产了第二代 DJS - 6(108 乙机)型机。那时,原本有六七十人的专业队伍,如今只剩下二十人。这些人大部分都去支援了兄弟油田和物探局。在那个人才匮乏的年代,全室上下都表示,人少更要拼命干活。大庆领导此时将油田上储备锻炼的老五届毕业生调了进来,其中有清华的王申康、冯国胜、倪祥生、米维帮;中国科技大学的吴福堂、吴可法,还有裴定一(他是华罗庚先生的研究生),汪炳炎、赵占芙,复旦大学的屠恒才;以及吉林大学的李成斌、楊宝俊等十多人,这样稍解了燃眉之急。
这也是举国面临的难题。全国科学大会吹响了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恰逢此时,大庆的领导李虞庚以身作则。他重新温习高等数学并且开始学习计算机,每天让北大数学系的毕业生给他讲解高等数学,本文的作者则为他讲解 BCY 语言,以此倡导油田的科技人员学习数学、学习计算机以及学习英语。
油田领导毅然决定效仿大庆会战时期“铁人”办学的方式,亲自着手开办油田电子计算机培训班(简称电子班),以此来满足当下的迫切需求。该电子班起始于 1978 年 8 月,结束于 1979 年 11 月。
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牛超群受局里委派担任培训班负责人。全油田动员进行招生考试后,选拔出 110 余名青工去深造,其中有华北油田和长庆油田的代培生,这些青工分别攻读硬件和软件专业。授课教师是本院职工,还外请了一名哈工大老师。学员起初住在地下室,占用院科技作战室来集中补中学课程。天暖后,在空地上搭建帐篷作为宿舍和课堂。其中有 2 间女宿舍,4 间男宿舍,1 间软件教室,1 间自习室,另外还有 1 间大帐篷用作软硬件公共课教室。大家在职工食堂就餐。
培训班选用了重点大学的本科教材,开设了多门课程。其中有刘景瑞讲授的樊映川所著的高等数学,庞德深讲授的线性代数,还有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这门课程,以及刘世仪和吴福堂共同讲授的计算机原理,林占奎讲授的电工学,赵树仁讲授的计算方法,余迪钧讲授的地震方法原理等。这些课程功课较深,而学习时间又很短,学员们都争分夺秒地啃书本,日夜在帐篷里苦战,学问进步十分惊人,最后全部通过了考试。
22 名软件学员结业后分配到大庆科学研究设计院计算室,38 名硬件学员结业后也分配到大庆科学研究设计院计算室。其余 50 人回到大庆炼油厂等各自原单位。这样,计算机应用事业进入了新阶段。
计算室的学习班成员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所以将其扩建成了一个计算中心站。这个计算中心站由硬件室、软件室、地震处理室和科研准备室组成,人数有 190 余人。它负责 TQ - 6 机、DJS - 6(108 乙)机和 131 机的维护与应用工作,涵盖了多种外设的安装改进以及地震资料处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机绘图、油田数据库的开发研究等方面。
1981 年开始进行引进世界银行贷款购置计算机的谈判,因为此时计算机已经无法胜任如此繁重的任务。1982 年至 1986 年,按照石油部的指示,计算室派出 50 余人,常年前往北京勘探开发院,利用 -720 机来处理地震资料。1985 年开始,大庆引进了三套美国 -830 机、一套 -855 机,法国的一套以及美国的 PE -3210 机,还有日本的 M220 -D 机和 M -150 机各一套。到九十年代初,又引进了计算机以及 14 套 SUN 工作站,使得计算站进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电子班的成员成为了其中的中流砥柱。
大庆油田计算室 DJS - 6(108 乙)机房,从左边开始:程鹏,他是电子班成员,曾经担任过单位领导岗位;于建国,他也是电子班成员,是高级工程师。他们在进行例行维护计算机的工作,当时是 1981 年。
在 1981 到 1983 年,经湖南计算机专科学校考试选拔,赵永生和程应梅到该校深造;1982 到 1984 年,燕汉业、秦志军、郁勇、梁宝英、陈玉平、刘勇共 8 人也到该校深造。许多人读过大庆职工大学和电视大学,并且参与了多个研究课题的实践,通过这些经历,这批人都具备了真才实学。
电子班的学习经历未被教育部承认学历,然而他们传承了计算室会战的好传统,毫不气馁且百折不挠地进行学习,不在意名利,全身心地付出。他们大多被破格晋升为中级、高级工程师,有的通过了国家高级程序员考试,部分人担任了单位领导职务。许多人自学英语,曾被聘请去做出国培训翻译。秦志军创办了著名石油软件公司,为中国石油计算机应用作贡献。
1992 年时,计算站年处理地震资料达到十万标准公里,且这一数据持续了五年。在 1980 年到 1993 年电子班成员参与的科研项目中,近百项获得了大庆局级及以上的奖励,其中有 2 项部级一等奖、3 项部级二等奖、2 项部级三等奖,还有 3 项局一等奖。计算站每年都有研究室被评为局先进单位。电子班成员展现出大庆创业精神。在油田计算机事业最为需要的时刻,他们毅然站了出来。他们的贡献不可磨灭,令人心生钦佩。
1966 年到 1970 年这期间毕业的大学生被称为老五届大学生。文革期间毕业的大学生属于老五届大学生这一范畴。1966 年到 1970 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是老五届大学生。
(注)大庆计算室电子班(硬件)成员38名:
朱爱民。
致谢:本文是由秦志军、刘宏晨、燕汉业、白惠卿、朱爱民、刘景瑞、李子安、赵永生等人倾情回忆后整理出来的,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退休职工赵世发)
李虞庚
李虞庚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于 1929 年 1 月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1950 年 7 月,他从重庆大学采矿专业毕业。他曾担任玉门矿务局地质勘探处副处长等职务。还曾担任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副指挥、总工程师等职务。也曾担任大庆市局党委副书记、副市长、副局长、总工程师等职务。以及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等职务。他还担任过石油工业部副总工程师等职务。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工程师等职务。他曾获得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荣誉称号。1996 年 12 月,他退休。2012年11月7日辞世,享年83岁。
作者介绍:
赵世发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于 1959 年考入吉林大学计算数学专业。1964 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大庆油田工作。如今,他是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的退休职工。
编后:大庆开办了“电子班”,这是一个创举。它让大家回想起 1956 年开始的中科院的四届训练班。人才是计算机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多个行业、领域以及高校在这一阶段开办了各种计算机学习班,解决了单位计算机人才奇缺的问题,也改变了一大批年轻人的人生。
这所中专培训出了一批计算机和数据通信人才。
1971 年,中科院计算所举办了计算技术训练班。其中包括硬件班、软件班和机械设计班,这三个班的学员总计 67 人。1982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科学院计算所合办了一个为期 2 年的大学计算机班。邮电研究院培训了 80 人的 2 年制大专班;北京工业学院(北理工)依据国防科工委的部署以及 738 厂的需求举办了多次计算机培训班;长沙工学院在 70 年代举办了多次短学制培训;举办各类训练班的还有石家庄陆军学院等。这些班次培养的学员中,一年制以上的有数千之多。这些学员在当年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是中国计算机史、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
我们既要记录计算机事业中的功勋人物,也要记录众多的无名英雄。在博士、硕士大量涌现,创造奇迹的时代,有许多经过训练班培养的计算机人员投身到计算机的艰难创业历程中,并且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欢迎大家进行回忆和撰写。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选读: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