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
作者是周新民,他为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也是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中国古代文学中风景描写的历史较为久远。《诗经》和《楚辞》率先开启了风景描写的先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延续了风景描写的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散文当中也有许多篇章是描绘风景的优秀之作。中国古代文论对风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有“物色”这一篇专门论述风景与创作的关系以及风景描写的方法等。风景描写很重要。首先,风景是作家创作的触媒。正如刘勰所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他把风景和文学创作的缘起联系起来,表明风景是文学创作的发源。自中国文学开始现代性转型后,小说中的风景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审美领域,弥补了中国古代小说风景描写不足的遗憾。近些年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方面,风景描写逐渐变得稀少,那些有限的风景描写也不能让人感到满意。这种现象引发了批评界的关注。文学里的风景描写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讨论的话题,是因为它不但描绘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还与作家的世界观、审美态度以及艺术表现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中出现风景缺失或被弱化这一情况的原因,与中国当代文学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转向存在很大关联。“改革文学”兴起之后不久,“寻根文学”浪潮开始涌起,原本面向具体社会生活的文学创作路径被中断。从这个时候起,中国文学开始更加关注精神、内宇宙、欲望以及叙事形式等方面。在“向内转”的创作潮流影响下,外在客观生活逐渐从文学的视野中消失了,其中一个后果就是风景被淡化并且被忽视了。
文学“向内转”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家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被屏蔽,文学创作变成了能够“脱实向虚”的智力活动。这样一来,风景描写的缺失或弱化也就自然成为了理应如此的情况。实际上,作家越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社会生活,就越能够写出优美的风景。《红旗谱》《林海雪原》《创业史》《山乡巨变》的风景描写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家对生活的深耕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梁斌在《红旗谱》中呈现的是他熟悉且浸染其中的家乡风景和家乡人民的真实生活;曲波亲身战斗过的地方是《林海雪原》所叙写的林海和雪原;柳青为写《创业史》,扎根皇甫村 14 年,深度参与乡村变革,体验到农民在历史巨变时期的喜怒哀乐。我们能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找到令人称道的风景描写,这部小说表现了改革开放。路遥是在乡村出生成长的作家,所以他描写家乡风景很拿手。为描写煤矿生活图景,他去煤矿体验矿工生活,还多次下矿井与矿工一起劳动。这些作品中令人赞赏的风景描写,与作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他们并非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般地体验生活,也并非在狭小空间中凭空想象和虚构生活,而是长期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他们为了展现现实生活的内在历史逻辑,为了呈现山乡的巨大变化而描绘风景,将风景视为社会生活变迁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正因如此,那些拥有生活底蕴的作家创作的作品,才会有令人赞赏的风景描写。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学作品缺乏风景描写的主要原因是作家俯身扎根生活的时间减少了。如今,怎样去展现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成为了作家们面临的全新课题。这给文学作品再次寻回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描写,创造了历史契机。
风景描写和作家要表达的乡愁主题紧密相关
提到风景描写时,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名家名篇,比如鲁迅的《故乡》和《社戏》,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大淖记事》等。文学创作与风景之间为何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呢?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对风景的发现与描写和作家对生活的熟悉程度是紧密相关的。风景描写构建起作家与他所处生活环境间的情感关联。《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春秋依次更替,阴阳或悲或喜,景物的变动,内心也会随之动摇。”刘勰觉得,风景触动人心,能够引发情感的共鸣。“一片叶子尚且或许能迎合心意,虫鸣之声也足以牵动心灵,更何况清风与明月同在夜晚,白日与春林共处于早晨呢!”刘勰认为,作家的情感能够与“叶”产生共鸣,能与“清风”产生共振;也能够与“明月”共鸣共振,还能够与“白日”共鸣共振,更能够与“春林”共鸣共振。这是关于风景在文学创作发生学方面的极为精辟的见解。
风景让作家的情感产生波澜,并且风景描写被当作作家情感的重要表达形式,因此有“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说法。作家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最能典型地体现风景和作家之间的情感关系。所以,作家通过风景描写承载了对故乡的深刻情感记忆。这表明,风景描写和作家要表达的乡愁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
乡愁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母题。从《诗经》起,它一直是中国文学反复吟唱的主题。表现乡愁的风景描写,构成了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所以,像月亮、江水、河流、竹、梅、松等由风景构成的意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今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风景描写传承了民族的审美意识,并且增强了文化的认同感。作家们需要站在中华文化传承的这个角度上,在青山绿水之间去展现新时代的乡愁,同时拓展风景描写的领域。
只有深耕地域文化,才能让笔下的风景活起来
山川地貌是风景描写的重要内容。人文景观包括民风民俗民情,也是风景描写不可缺少的内容。我国幅员辽阔,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山川地貌。四季更替给山川地貌赋予了绚丽色彩和斑斓形象。我国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各个地方不同的人文景观和风俗习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使得作家笔下的风景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进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且不可分割,同时也是作家在笔下进行风景描写时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呈现出各地文化个性。鲁迅和茅盾笔下有浙江风情,废名笔下呈现鄂东风光,端木蕻良笔下展现东北景象,孙犁笔下描绘白洋淀图景,这些都是现代文学风景描写中难得的宝贵财富。在当代文学史上,地域风景更是体现文学生命力的重要方面。梁斌和铁凝笔下展现出了燕赵大地的风韵,路遥、陈忠实以及贾平凹笔下呈现出了陕西大地的风骨,这些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在风景描写方面的特色。周立波专心致力于湖南地域风情的展现,从而引领了“茶子花”文学流派的发展态势。欧阳山的《三家巷》把“岭南风光”表现了出来,周大新笔下的南阳以及河南的众多作家所书写的河南风景,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乡村风景具有多元性,这构成了文学绚丽多姿的画卷。各地城市也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比如老舍笔下的北京,那是一幅独特的城市风景画;冯骥才小说中的天津,有着独特的风貌;刘醒龙、池莉笔下的武汉,呈现出别样的风情;王安忆所写的上海,也是一幅别具特色的城市风景画。即便在同一个省份中,不同的地方,其风景也存在很大差异。作为作家,要让笔下的风景活起来,就得深耕地域文化。只有深耕地域文化,才能写出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
风景描写是塑造立体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下小说在风景描写方面存在缺失。一方面,小说家不了解风景描写的价值与意义,缺乏进行风景描写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作家也不掌握写风景的方法。那么如何写风景呢?刘勰给出了答案,他说“《诗》人会因感受外物而思绪连绵不绝,在流连于万象之际,沉吟于视听范围之内。描写气韵、勾勒形貌,既要随着事物而婉转变化,又要依随心意而徘徊往复”,还说“在洞察情感于风景之上,钻研形貌于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出的,志向是极为深远的;体现事物是很奇妙的,功效在于紧密贴合。刘勰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文学发展的状况开始着手,对于怎样去写风景给出了“描绘形状、描摹声音”的答案。
时代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风景描写随之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变化最为显著。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不太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通常比较空疏且呆板。这是由中国古典小说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它们大多是为了讲述的需要,所以风景描写退居到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后面。现代小说将诗歌、散文风景描写的特长进行了综合,开始接纳风景描写。这是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的不同之处。老舍在风景描写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明确提出了风景描写的独立价值和意义,将风景描写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让其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老舍觉得,风景描写能够让故事更加鲜明和明确,并且,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分割。老舍对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相关论述,属于风景描写方面的重大突破。
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而言,写风景并非是如同照相般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摄影取形。正如刘勰所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要以人物的情感作为写景的起始点,将风景描写当作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国古典小说在写景时,注重从“看”这个角度出发。茅盾觉得,一段风景描写,倘若仅仅从作者的角度去进行欣赏和描写,那么风景就会变成没有意义的点缀。然而,如果借助作品中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着手,去写出人物对风景的感受,这样一来,风景描写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显现出来。这部分是中国小说中关于风景描写最具民族特色的。它与西方小说中风景描写更倾向于照相式呈现方式存在根本性区别。
风景描写除了与叙述相融会,还从小说中人物的“眼睛”来写。风景描写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为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提供了重要表现力,有了风景描写,各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和环境才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
风景描写既是文学中展现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又与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紧密相关。它是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今的文学创作对风景的重视与呈现,既考验着作家的主体精神和意识,也考验着他们与现实的关系,还是考察他们艺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2日14版)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