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卡片:倾听内心"我想要",启动转变的引擎
关(关键洞察):
人们常说对自己的需求不了解,这通常是因为过往的经验形成了固定的行为模式。然而,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声音存在,它不受经验的束缚,渴望着新的经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喻丰教授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想要”这件事非常关键,即便孩子那些看似不合理的需求,也蕴含着自我意志开始萌发的迹象。当我们压制“我想要”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否定“我是重要的”。自我转变的第一步是勇敢地去探索,同时要承认内心深处的渴望,因为这正是转变的源头。
例(案例举证):
核心案例:李女士处于原生家庭“穷”以及“女性”的标签环境中,她压抑了自己的梦想。在互联网公司年会上,她听到了“梦想还是要有的”这句话,之后内心的“我想要”被唤醒了……这份被压抑的渴望最终促使她加入了互联网行业并且取得了成功。
核心案例:肖阿姨为了家庭而牺牲了自己。直到五十岁的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在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忽视了“我想要”。而婚姻的变故,反而成为了一个转机,促使她下定了决心,要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实际上是因为在潜意识里害怕“求不得的痛苦”。所以他们选择模糊自己的真实想法,以此来规避冲突。
反例举证:那些一直被教导“你的需求不重要”的姐姐们,她们习惯于牺牲自己的“我想要”去成全弟弟。只有当委屈的感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我意识才会开始觉醒。
联(跨界连接):
心理学中的内在动机理论着重指出,个体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兴趣以及满足感所引发的,并非是外在的奖惩导致的。探索“我想要”这一过程,能够激发内在动机,它是自我驱动的源头。在商业策略方面,理解用户的深层需求对于产品创新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把“我想要”当作用户的内在需求,就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用户行为背后的动力。
模型:探索"我想要"的层次
1. 表层需求:想吃什么、穿什么
2. 关系/工作需求:想和谁在一起、做什么工作
3. 核心身份需求: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越深层的"我想要",越能驱动持久的转变
行(行动指南):
① 基础执行(每日/周):
频率:每日睡前反思
量化指标:记录当天至少一个"我想要"
异常处理的情况是,如果连续一周都无法感知到“我想要”,那么就可以回忆往日那些能够让你感到热情或者产生渴望的时刻。
实施场景:个人生活,职场发展
要区分“我想要”与“别人想要我”,并且要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
② 系统优化(每月/季度):
频率:每月一次
梳理本月的“我想要”记录,然后对其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识别出那些重复出现的内容,以及那些情感连接强烈的内容。
异常处理:若发现都是琐碎物质需求,尝试思考更深层的渴望
实施场景:个人成长规划
注意事项:警惕"我应该"的声音,区分社会规范和个人意愿。
③ 认知升级(年度):
频率:每年一次
量化指标:回顾全年为了实现“我想要”而进行的尝试以及所做出的改变,对自我价值感的提升程度进行评估。
若发现仍然习惯性地忽视“我想要”,那么就重读本书的第一阶段,以此来加深理解。
实施场景:年度个人总结
要认识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许是一种逃避痛苦的选择,然而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会导致失去自我。
本文使用 Nice排版一键生成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