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什么是自驱力
2、自驱力的特点及分类
3、如何激发自驱力
自驱力也叫做内驱力,它能够引起和维持个体的行为活动,并且使行为活动朝着某一目标前进,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
01
什么是自驱力
人的行为产生原因分为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类。内驱力是建立在员工自信心之上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让员工自我达成目标。内驱力本质上是员工自身内在的动机、情感以及心理因素,只有将其内化为内在意识,才能时刻驱动员工的行为与抉择。有人为成为歌唱家,每天都早起练声;有人为通过资格考试,每天都学习到很晚,还自主进行模拟练习。
外驱力指的是环境对我们施加的压迫。这种环境包含着各种外在的力量,例如奴隶主强迫奴隶去做事情,老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单位领导给员工布置任务。
有时候外驱力会转化成内驱力。在武侠小说里,很多人因为要复仇,就刻苦练习武功,不管是寒冬三九还是盛夏三伏都在坚持,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找到仇人并为亲人复仇,此时的动力从环境压力转变为了自己的内驱力。另外,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会拼命读书,通过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环境,这也是将压力转变为动力的表现。
自驱力源自人们的生存、发展以及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这让员工渴望持续地提升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里,人们投入工作学习时充满热情且积极主动。有些人会进入忘我的状态。作为员工,有些人甚至在不考虑报酬的情况下寻求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作为学生,他们能从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园,借助书籍来丰富自身的内在世界,以弥补外界物质的匮乏。
在职场里,内驱力意味着对于工作,即便没有领导提出要求,也没有绩效考核的情形下,依然会自觉地、高效地且高质量地完成。它会向自己发出要求,在特定的时间范畴内,把那些对实现个人目标有意义的事情完成。
内驱力与稻盛和夫所说的“自燃型”的人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动力源自内部,无需外部激励,属于不用他人鞭策就能自我奋进的人。他们通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并且往往能够影响许多人。企业家往往都是具有自燃型内驱力的人,许多企业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们仍然在不懈奋斗,这是因为他们始终听从内心的声音,追求自己的理想。
02
自驱力的特点及分类
自驱力是人们为达成某一目标而主动去行动,能克服诸多困难并努力达到目标的内在力量。它是人的一种潜在能力,是一种自我激励并推动的力量,能让人自发地采取行动去追寻自己的目标。
动机是能够激发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当一个人拥有强烈的行为动机时,才能够激发出其行为的动力。在心理学领域中,把人的行为动机划分成了三类。
1、外在驱动型(由外在刺激引起)
由客观环境中的事物引发的是反应性行为。例如,看到他人购买新衣服,自己就有购买一件的想法;看到朋友居住在大房子里,自己就渴望拥有一个。像这样的情况都属于此类。这类动机的特点在于外部性较为明显、容易变化、持续时间短暂且不稳定。所以,这类人通常难以坚持长期的目标,也难以完成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
2、自我驱动型(内部需要引起)
自身有某种需要,从而引发一种自觉的反应性行为方式。比如有的人喜爱打篮球或踢足球这类体育运动;有的人钟情于音乐或美术绘画这类艺术爱好;还有的人受书籍影响,渴望成为民族英雄,期望成为受人尊敬的学者等。这些行为是自发的,源自内心的呼唤,这种动力通常持续时间长,效果也较好。
3、混合驱动型同时具备两种以上动机的表现方式
想要通过篮球锻炼身体并控制体重以实现减肥目标,同时还想通过打篮球提高在朋友圈中的影响力并获得别人认可等,就属于此类类型。
4、内隐式动机
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本身不会直接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行为需求。比如有些人在做某件事之前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而是处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里,然而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立刻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情况也属于此类。有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不想报考名校。然而,有一位朋友的家长给孩子寄来了一张名校的明信片,这或许就激发了学生前往名校的动力。
自驱力可按来源进行划分,其来源包括兴趣、欲望和屈辱。兴趣堪称最好的老师,许多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他们对工作怀有浓厚的兴趣,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例如,众多运动明星、画家、歌唱家,很多都是因兴趣而走向成功的。
欲望可以驱动我们前进。比如上文提到的,别人有大房子,我们就会想要;别人有豪车,我们也会想要。这就是欲望,即对物质占有的欲望。它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还能督促我们好好工作、好好挣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屈辱虽是负面情绪,却能激发强大内驱力。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时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复仇,内心产生强大动力去复仇。古代很多激将法也利用此方法,先说某人能力不行,承担不了重任,以此激发其内心自尊,为证明自己能力,很多人便发奋努力去证明自己。诸葛亮在劝孙权,联合刘备抗曹时就使用的这种方法。
03
如何激发自驱力
人们的自驱力并非天然就有,而是在后天与外部环境持续交互的过程中形成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他们学习的动力源于自身的内驱力,而非来自老师或家长的督促。所有企业老板都希望员工的工作是自发且主动的,而非需要领导天天在屁股后面督促才能完成。他们希望员工能够主动进行思维,以像老板一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如何将企业做大做强。
我们了解了自驱力是什么,以及自驱力的来源和特点之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去寻找激发自驱力的方法。作为管理者,若要让团队成员具备自驱力,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设定明确的目标。
目标能够指引我们的行动。只有具备明确的方向,员工才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奋斗。所以,需要给员工制定一个清晰的、可衡量且可实现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业绩要提升 50%,绩效考核要达到 A。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员工就会思考如何去达成,倘若用老办法无法实现,就有可能通过创新来实现。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给员工设定的目标需合理,要让员工觉得有达成的希望,且达成后能有成就感。这考验着管理者的水平,即如何将团队目标转化为员工目标,因为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分别是把别人的钱放到自己兜里以及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中。
2. 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员工有了明确目标后,就应设定达成目标后的奖励。这样员工能将奖励与目标建立联系,激发斗志,为获奖励而完成目标。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通过欲望激发人的驱动力,精神奖励则是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驱动力。
3. 安排员工喜欢的工作和岗位,发挥自己长处和优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员工对他的岗位和工作怀有喜爱之情,那么就能够发挥员工的特长。这样一来,他就容易取得成绩,也会获得成就感。如此,就无需领导在后面每天进行督促,他自己就会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以达成自己的目标,体现自身的价值。
4. 适时采用激将法
当碰到自尊心较强的员工时,尤其是在遇到技术或业务难关之际,需要激励员工的斗志以攻克难关,此时我们可以运用激将法。例如遇到了技术难题,你可以在部门的技术牛人面前讲,没想到咱们团队的技术水平竟然如此差劲,这么一个小问题还得去请外援来处理,这样往往能够激发技术人员的自尊心,他们便会想方设法自己去解决,去证明自己的技术水平并不差。
5. 赞美员工,只有你,…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