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茅盾 原文阅读
在这里,蓝天和明月相映,秃顶的山矗立着,单调的黄土铺展着,浅浅的河水流淌着,这些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是无可更换的。自然是伟大的,人类也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更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的!
不过还是回到“风景”吧。在这里,人依然是构成“风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人,那还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呢?另外,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为充实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呢?
人类高贵精神进行辐射。这种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为自然界增添了景色,包括形式上的和内容上的。人创造出了第二自然。
五月的北国是最后一段回忆。清晨之时,窗纸微微透出白色,四周万籁俱寂。嘹亮的喇叭声破空传来。我忽然忆起白天在一本相册上看到的第一张,在银白色的背景前有一个淡黑色的侧影,那是一个号兵举起喇叭在吹奏。他的严肃、坚决、勇敢以及高度的警觉,都体现在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之上。我对这摄影家的艺术表示赞美。我穿上衣服出去,空气十分清冷。朝霞将左面的山笼罩住了,我看到了山峰上的小号兵。霞光映照在他身上,只觉得他的额角格外发亮。然而,让我惊叹得叫出声来的是,在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位扛着枪的战士,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就像雕像一样。晨风吹动着喇叭的红绸子,只有这一处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烁着寒光,在粉红的霞光中,只有这一处是刚硬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将它视为“风景”,那它就是真正的风景,是最为伟大的存在!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垭 (有删改)
注释:
1940 年 5 月 26 日至 10 月 10 日期间,茅盾在延安生活了将近五个月。1940 年 11 月下旬到达重庆之后不久,他便创作了这篇具有“见闻录”风格的散文。
②浅浅:用来形容流水的声音。③掬:用两只手捧起来。
《风景谈》阅读习题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文中划线的“崇高精神”具体含义是什么,以及说明文中划线的“民族的精神”具体含义是什么。(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①崇高精神:
②民族的精神:
本文描写了四幅风景。请你任选一幅。第一,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第二,作者使用这些手法意在表现什么思想内容。第一题 1 分,第二题 3 分,总共 4 分。
①
②
以下是在百度图片中被列为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从中选出你最为欣赏的一张。其一,概括性地阐述这张摄影的特点;其二,结合你对《风景谈》的体悟,从画面的思想主题层面,谈谈你对这幅摄影的感受。(①题 1 分,②题 3 分,共 4 分)
①
②
《风景谈》阅读答案
15.(4分)
在艰苦的环境里,能够因劳动而兴奋、愉悦,用劳动去创造美。以旺盛的生命力为原本“贫乏”的自然界增添无限神韵,并且在此过程中认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民族的精神,当时指的是对内方面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方面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16.(4分)
表现手法能结合其中一种解释清楚即可。
示例:第一幅图画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对比衬托,反问修辞,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
线面对比:四处环顾,只见茫茫一片,极其平坦。这样的面与昂首高步前行的驼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化作用。
茫茫一片,纯然一色。那猩红大旗,更加突出了其鲜艳耀眼,对人视觉产生强烈冲击。同时,也衬托出了人在沙漠中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这是“风景”。它促人对眼前庄严壮丽的景观进行思考。
庄严且妩媚!这里是大自然最为单调平板的一面,然而一旦有了人的活动参与,便完全发生了改变,这难道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是伟大。此表达突出了作者对风景内涵的理解,也展现出作者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之情。
17.略(4分)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