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原风景”举办了 2017 中国·云南·罗平(国际)摄影大展,现在选登其中的入展作品。
吴楠 点评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故乡,然而每一个人都能在罗平寻找到关于故乡的记忆。这片四季都很美的东方花园,魅力十足的罗平,使得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发自内心地感叹:经历了很长时间,外面的环境依旧如同自己的故乡一样,时间久了,他乡也就变成了故乡。中国摄影报社与罗平县再次携手举办的“故乡的原风景”2017 中国·云南·罗平(国际)摄影大展,在最近已经揭晓了。
迤东新城 赵净刚 摄
点评:作者利用中景处的云雾,营造出了海市蜃楼般的视觉感受。近处的老城呈现出田园般的景象,而远处的新城高楼则林立着。这样的景象既有呼应,又有对比。层次清晰,递进延伸,给观看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唯美故乡景 王纯 摄
点评:画面因山势而形成隐性的对角线构图,能引导观者视线从山顶延展到平川。早晨的阳光与雾气共同作用,使得高与低、暗与亮形成对比,一条蜿蜒的道路成为视觉焦点,山顶还有人物作点缀,整体把地势环境烘托了出来。
峰林之间 陈倩 摄
点评:高空视角原本略显平淡,然而一架无人机的出现给它带来了新意。作者特意选择“跟拍”其他无人机进行高空作业,使得美景有了生机和趣味。在此期间,罗平峰林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得以充分展现,遍野的油菜花以及如絮的晨雾增添了朦胧的效果。
心灵之渡 贺文胜 摄
作者从俯瞰的角度拍摄了两只正在赏瀑的小船,从而展现了罗平山水的另一面。山石将碧水围绕,形成了半包围的结构,这样便更突出了主体。一道彩虹恰好出现在船的附近,这可真是点睛之笔。
回娘家 林可资 摄
点评:作者以富有诗意的方式展现出生活里的平常情节。山坡因地势的作用而成为多彩的背景,两个人背着孩子回娘家的动作既真实又亲切,它们成为风景中动人的点缀。
开往春天的列车 赵岚 摄
点评:画面中的焦点是行驶在花海中的“列车”,它与曲折的道路共同构成了良好的点线面关系。然而,由于取景的高度和角度问题,主体不够突出,大面积的油菜花不但没有起到烘托作用,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
布依风情——五彩佳话 袁国林 摄
点评:翠木和碧水,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片段。作者给予水较大的面积,使得“密”的景色有了“疏”的影子。人物的状态稍微带有一些表演的痕迹,画面与题目似乎难以精准地对应起来,一些细节还需要加以关注。
雾里看花 胡良辅 摄
点评:其名为“雾里看花”,然而作者着重展现的是花间树的姿态,此姿态错落有致,别具一番趣味。雾气使得画面呈现出更明显的平面化效果,将点线面的结构之美凸显了出来。盛开的油菜花色泽鲜艳亮丽,将整个画面都点亮了。在取景方面,还是显得有些随意,可对树枝的姿态拍摄再进行斟酌。
交相辉映 马克军 摄
点评:云海与花海在画面里相互融合。一轮红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天空染上了一种暖色。从构图方面来看,黄金分割以及大面积的留白提升了美感,然而光影的表现不太好,整个画面显得比较平淡。
你从哪里来 陈晓蓓 摄
点评:油菜花海中,身着民族服饰的行人让作者联想到“你从哪里来”。然而,画面中的重叠情况减弱了拍摄意图。前景部分虚化的花朵与花海之间没有拉开层次。人物之间虽没有重叠,但因受背后枝干的影响,未能得到突出。
春到多依河 李华海 摄
点评:这幅照片的特色在于前景的应用。从繁杂的花枝间隙中,可以看到浣洗者。黄花与蓝衣的色彩形成了对比,前后景的虚实对比也有效地突出了主体。可能是因为拍摄时间受到了限制,所以画面的光影和色彩表现不够好。
花海观日潮 徐定忠 摄
点评:作者在这幅照片中有意形成了疏与密的对比,展现出摄影人分布在高处等待日出的画面。然而,由于山峰的影调较为暗沉,对角线构图无法起到平衡的作用,所以在构图时可以考虑适当进行压缩。
花海时速 罗红 摄
点评:作者有意守候在道路拐弯处。当骑手出现时,突出了竞赛的动感以及由此形成的韵律感。左侧骑手身影虚化,这彰显了骑行的速度。如果要强调“时速”,可以考虑采取长时间曝光或追随法进行拍摄。
关爱 钟蔚东 摄
点评:这是一个生活中寻常的温情时刻。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了两位老人逗弄孩子的那一瞬间,成功捕捉到了长对幼所展现出的真挚关爱。人物的表情十分真实且生动。后期对四周进行压暗处理,虽然突出了人物的面部,但却丢失了更多的环境细节。
春归 韦伟海 摄
点评:画面中心有两个背篓满载的劳作者。他们为这个静美的“春归”景象增添了生活气息。主体人物较好地分割了前后景。可以考虑调整背景与前景所占面积的比例,这样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闲话影展
换位思考 傅图
换位思考意味着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它客观地要求我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像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和对方关联起来。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在情感上与对方实现沟通,为增进理解打下基础。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实际上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拍摄是这样,参加摄影展赛的选拔也是这样。换位思考能让我们获得更多信息,秉持更好心态。
换位思考主办方,是理解摄影展赛活动的关键。不同的摄影节、展览、赛事等在立足点和宗旨方面会有差异,理解主办方的意图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照片参与活动,进而获得较好的成果。例如面对一个地域性的影展,站在主办方的角度,自然期望通过征集优秀作品来充分展现该地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时代风姿。聚焦主题之后,再聚焦征稿细则,就能够知道主办方特别希望看到的照片投稿是什么样的。
换位思考被摄者,不仅能避免诸多因之而来的纠纷与争执,还对拍摄的进一步深入有益。有经验的摄影者都明白,不管是拍摄纪实类、人文题材,还是展现民俗生活,与被摄者的沟通都极为关键。在进行了充分沟通且相互理解的情况下所获得的照片,在拍摄期间以及使用传播的时候,既可以避免法律方面的各种问题,又能避免情理上的诸多问题,并且能够让被摄者在面对镜头时流露出更为自然、真实的状态。摄影人的敏感不仅体现在“眼”上,更应该体现在“心”里,既要能够发现难得的画面,又要能够站在被摄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所感所想。
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要进行与评委之间的换位思考。这要求参评人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照片:要思考自己的照片是否充分展现了内心世界或者面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是否与摄影语言以及创作基础恰当融合,画面能否引发心理上的共鸣。在换位过程中,可以把自己当作评委,去评判照片的优劣,要站在全局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标准定得高一些,眼光变得更挑剔一些。只有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才能够及时进行修正。如果自己一眼就能看出的缺陷,就不要心存侥幸地觉得评审委员会会遗漏。
换位的过程是自我评判学习的过程。站在公正的角度扪心自问,要思考这张照片是否够资格入选。如果能入选,需明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能入选,要找出问题是什么。还要思考如何改进才能让这张照片提升。无论结局如何,这种换位思考必定会打开新世界,能扩展自己对摄影的新认知,对今后提高摄影水平很有帮助。站在这种角度看照片,视角会变得开阔,心胸也会变得开阔,参评带来的情绪压力就会随之消散。
换位思考是影友相互交往的人际基础。在前往各地进行采风拍摄之后,不妨多去结识各地的名家,也不妨多征求当地摄影高手的意见,这样就能发现更多摄影带来的乐趣。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