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工作系统设计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学派,分别是效率学派和行为学派。行为学派针对效率学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专业化分工所存在的一些弊端方面。
过分的劳动分工以及专业化致使工作变得单调且乏味。长时间进行同一性质的工作,往往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情绪。
工人缺乏激励。每个人仅从事每项任务的一部分,这使得他们难以从工作本身获得满足感,也缺乏对工人的激励作用。
工人在工作中缺乏对工作本身的决策权,也缺乏对进度控制的能力。工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工作,这样就容易导致他们意志消沉,并且容易感到疲倦。
工人之间缺少工作上的沟通与交流,晋升的机会也较为稀少,他们难以将个人价值体现出来,也难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效率方法依然是工作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行为方法的出现为工作系统设计开启了新的思路,即设计工作时要更多地考虑个人需求动机,要做到以下这些:
· 提升个人在工作中的决策能力;
· 提供给个人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 工作内容适合个人需求,工作方式有一定的变化等。
行为方法为工作系统设计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其中包括工作丰富化的方法。还包括工作扩大化的方法。以及职务轮换的方法。
1.工作丰富化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首先提出了工作丰富化的概念。他经过大量研究后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在该理论中,他认为提高生产率需依赖对员工的激励,而激励在于工作本身,所以他提出通过“工作丰富化”来实现激励员工的目的。
1975 年,美国的两位学者理查德·哈克曼和格雷格·奥尔德海姆进一步推动了工作丰富化的理论发展。他们构建了工作丰富化的框架,此框架如图 5—2 所示。
图5—2 工作丰富化的框架
在这个理论框架里,个人的工作成果是由以下三种心理状态所决定的:其一,会感到工作是有意义的;其二,会对工作持有责任感;其三,会对工作的结果产生成就感。
五是反馈程度。
五种核心工作内涵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激励的潜在分数。
它能够反映出一个工作系统的设计对员工的激励情况。如果一个工作系统具备技能变换多、任务一致性强、任务重要性高、自主程度高以及反馈程度高这些特点,那么其对员工的激励程度就会高。通常情况下,医生和律师的激励分数相对比较高,然而装配线工人、电话接线员等这类工作的激励程度则比较低。为了提升工作的激励效果,在设计工作时必须充分满足五种核心工作内涵的需求。
2.工作扩大化与职务轮换
工作扩大化意味着增加工作任务的种类。这样一来,员工能够完成一项任务的大部分内容。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在最终成果中具有重要性,进而增加成就感,最终提高工作积极性。工作扩大化可以通过将原来分工很细的工作进行合并,形成大的作业。让员工去完成规定作业之外的作业,比如维修、加油等辅助工作,以此来实现。
这种工作方式有利于增加工作系统的可靠性与灵活性,比如可以派人顶替缺勤的工人,也可以向瓶颈环节抽调人员等。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