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上海市西藏中路两侧的人民广场,“鲍师傅”和喜茶这两位网红悄然展开了一场“比拼谁排队时间更久”的竞赛。你有加入过网红食物的排队队伍吗?你是否曾被吸引而加入其中呢?
[]
上海市***中路两侧 人民广场上
“鲍师傅”和喜茶
两位网红
暗暗展开了一场
“比比谁排队时间更长”的竞赛
你有参与到网红食物的排队大军中过吗?
你是否曾经 被吸引着兴冲冲地到店里为网上的推荐买单
却最后以在朋友圈发一句拔草而告终呢?
你喜欢网红食物吗?
当我们谈论网红食物
你又在想些什么呢
01
上海从来不缺网红食物。
早几年韩剧很流行,韩料店纷纷开了起来,它们的口味让人难以评价。有人调侃说,买些速冻的芝士、年糕、方便面,再加上一大罐批发来的辣酱,在店里多播放当下当红组合的歌曲,自己就能开一家像模像样的欧巴韩料店了。
后来北欧性冷淡咖啡厅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打开水龙头时仿佛流出来的全是咖啡。有九宫格的图片,其中一张是咖啡,另外八张是店内的装潢,那还不如提议去宜家喝杯咖啡呢。
现在刮起的是奶茶之风、肉松之风、芝士之风,未来还会有更多流水线食物飘来味道。网红的标签,营销号的夸大其词,精美的滤镜,尝鲜者的随波逐流,都能够轻易地把一家普通的餐饮店推上神坛。队伍越长,人们心里的期待就越发膨胀。
这么说来还是以前好,至少韩料和咖啡店不用排10个小时的队。
“
食物是情感维系的纽带
有人说,我如果喜欢一个人,会幻想每天烧菜做饭给他吃的场景。
情人节要为暗恋的人亲手制作巧克力。影视剧里的女主人公会因男方亲手准备的爱心餐而感动得极为深刻,仿佛把心都掏出来了一样。
卖相不好看没什么要紧,口味不太好也没关系。一口吃下去后,爱情在舌尖上融化,幸福让脑袋麻痹,“好吃”会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
年纪不管怎样增长,只要一碰到妈妈做的菜,脾气就会立刻变得像孩子,口味也会立刻变得像孩子。《舌尖上的中国》总是以交代人物的亲缘关系作为开头,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作为结尾。
02
03
生活的确在别处了。
人们借助手机和电脑能够很轻易地知晓他人的生活,常常会因为自己没有拥有相同的精彩经历而忐忑不安、患得患失。随波逐流成为了医治“存在焦虑症”最为简单的途径。人们如同流水线的产品一般,渴望被外界贴上“达标”的证明标签。
二维图像容易传播,修图能创造三维不存在的幻觉。在健身房对着镜子可拍出健身成功的成就感,变脸美妆 app 能带来白瘦美丽的满足感。食物方面,合适滤镜加上摆盘的卖相,贴晒在手机屏幕里,“好吃”这个舌尖评价仅通过视觉在人们脑海中得出。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有强烈的愿望。这种愿望是成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希望被接纳,希望被认可,希望被重视,也希望被记忆。
”
一味趋同是很可笑的,也是很可怜的。
每个人听同一种风格的歌曲,读同一类型的书籍,接着吃同一种口味的食物,最终都活成了那般索然无味、如同嚼蜡的人。
为什么非得在甜豆浆和咸豆浆中选出一个呢?为什么喜欢吃肉粽的人非得去踩吃豆沙粽的人一脚呢?食物的灵魂是很有趣的,存在着无限的可能等待着被挖掘。
人们尝试网红美食,我并不反对。我只是担心人们会放下独立判断的意识,会丢掉自己的味觉,会跟随人群去获取那种扭曲的认可满足感。
不要让舆论来替你决定你究竟喜欢什么。给予肯定的赞美不应该以它是否被大众所追捧为依据,而应该是内心的呼唤。
希望人们能够聆听自己喜爱的歌曲,阅读自己喜爱的文章,享用自己喜爱的食物,在这个过程当中,邂逅自己喜爱的人。
当你在追随网红美食之时
你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你有什么见解
欢迎积极留言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