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八方信息/正文
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地理真题解析:泉州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原因与种子替代策略

 2025年03月13日  阅读 6

摘要: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地理真题解析(参考版)一、选择题。2005年左右,福建泉州开始购入国外品质优良且价格昂贵的胡萝卜种子,接着在沿海的沙质土地上展开大规模的种植活动。其产出的产品主要被运往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从而使泉州成为了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出口基地。2...

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地理真题解析(参考版)

一、选择题。

2005 年左右,福建泉州开始购入国外品质优良且价格昂贵的胡萝卜种子,接着在沿海的沙质土地上展开大规模的种植活动。其产出的产品主要被运往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从而使泉州成为了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出口基地。2020 年,泉州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胡萝卜种子,其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且替代了进口种子。当地海关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全程跟踪胡萝卜的生产过程,同时保障产品能够及时通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泉州成为全国重要胡萝卜出口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胡萝卜具有较强的精深加工能力;它拥有的港口品质优良;胡萝卜的品质优良且产量很大;铁路运输较为发达。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实现进口种子替代对于泉州胡萝卜产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

A. 明显提高胡萝卜产量 B.明显提高胡萝卜质量

C. 增加胡萝卜出口国家 D.增加胡萝卜种植收益

泉州海关助力胡萝卜的出口基地发展,着重对胡萝卜的相关方面予以关注。

①新鲜程度②出口关税③出口数量④食用安全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从材料能看出,主要出口的产品是农产品胡萝卜,所以不能得出精深加工能力强,这不是原因;产品主要出口到东亚、东南亚国家,对于泉州来说,到达这些国家(例如日本)主要依靠海运,因此拥有优良的港口是其优势条件,所以②正确,④错误;从材料“购买国外优良且昂贵的胡萝卜种子”可以得知,胡萝卜品质优良,只有品质优良才具有竞争力,并且从材料“大规模种植”可知产量很大,所以③正确。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从材料中可知,购买国外优良且昂贵的胡萝卜种子这一情况表明,依赖国际种子会使胡萝卜的利润空间受到限制。而如果替代了进口种子,就能够增加胡萝卜的种植收益,所以 D 是正确的。同时,国产胡萝卜种子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并没有明显提高产量和质量,因此 A、B 是错误的。此外,胡萝卜出口国家的增多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有关,与替代进口种子并无太大关系,所以 C 是错误的。综上,答案选 D。

【3题详解】

当地海关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他们全程跟踪胡萝卜的生产过程,还保障产品能够及时通关。从“安全”和“新鲜”这两大关键方面,对出口胡萝卜进行全程呵护,以此助力胡萝卜扩大出口。其中,①④是正确的,而出口关税和出口数量并非海关重点关注的因素,所以②③被排除。故选 D。

泉州检验检疫局针对保鲜胡萝卜出口周期约 100 天且时段集中,日本等进口国对农残限量标准要求高的特点,强化了源头监控力度。他们推进并完善了“公司+基地+标准化”监管模式,健全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此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该局采取节假日加班、预约服务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关服务,从而促进了胡萝卜出口。

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起着重要作用。在 1790 年到 1870 年期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得到应用,美国人口趋向于向技术进步的方向发展。并且,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发生了变化,河流在人口分布中的重要性相对降低了。据此来完成下面的小题。

1790 年到 1870 年期间,影响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

①工业②农业③内河运输④公路运输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70 年之后,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出现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D.地下水的用量在各类水源中是最多的。

【答案】4. B 5. C

【解析】

【4题详解】

1790 年到 1870 年期间,美国开展了广泛的工业化。因为资本主义工业得以发展,从而把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去工作,所以①是正确的,②是错误的。机器生产不断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革新。为了能够快捷便利地运送货物和原料,公路运输逐步取代了内河航运,所以③是错误的,④是正确的。因此,①④是正确的,故而选择 B。

【5题详解】

1870 年之后,人口开始大规模向西迁移,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在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大量地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这使得地下水的比例上升了,所以 C 是正确的。从材料中“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这句话可以推断出,河流水的比例下降了,因此 A 是错误的。比例下降并不能说明用水量下降,虽然地下水的使用量相对有限,但是它的比例上升并不能表明其用量是最多的,所以 BD 都是错误的。综上,答案选 C。

美国产业革命带来的直接社会经济影响是人口大量向城市汇聚。1790 年时,美国人口超过 8000 的城市仅有 6 个。到了 1860 年,这个数量激增到了 141 个。1810 年,新英格兰地区人口超过 1 万的城市只有 3 个,总人数为 5.6 万人。而到了 1860 年,这样的城市已猛增到 26 个,人数达到 68.2 万人。

下图展示了地中海北岸某地区的水系分布情况。在这个地区,有①②③④四个湖泊,其中①②③这三个湖泊分别与流入它们的河流构成了独立的水系。研究者在进行野外考察时发现,在①②③的南侧高地上都存在着谷地,并且这些谷地的谷底堆积着卵石。研究表明,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水系的重组。

6. 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淡水湖会发生下渗现象;淡水湖会有蒸发的情况;咸水湖会出现下渗的状况;咸水湖会有蒸发的过程。

7. 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

D.是泥石流通行的通道。

8. 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4. 地势形成了褶皱并且向下凹陷。

【答案】6. D 7. B 8. A

【解析】

【6题详解】

材料表明“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由此可知湖水不能经由河道直接流出。由于盐分持续累积,最终形成了咸水湖。该地位于地中海北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且干燥,湖水主要是以蒸发的方式输出。经分析,D 正确,可排除 ABC。所以答案选 D。

【7题详解】

从④湖及其所属水系来推测,原先的①②③湖泊及其水系属于南部河流的上游河段。因为南侧地区形成了新的分水岭,导致湖泊南部河道的流向发生了改变。之后由于没有水流汇入,所以造成了断流,因此 B 是正确的。倘若这是狭长湖盆的话,堆积物应当比较细小。然而,①②③南侧高地上的谷底存在卵石堆积,所以 A 是错误的。要是属于冰川或泥石流的情况,堆积物应该大小不一且杂乱无章,所以 CD 被排除了。故选B。

【8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能得知,MN 一线形成了新的分水岭。因为这导致了①②③湖泊的南部河道发生改向,所以该处应该是断裂带。同时,MN 一线南部的地势相对抬升,从而形成了分水岭,而北部相对沉降,这使得湖泊南部河道改向并形成了干谷。A 是正确的,B 是错误的。如果发生褶皱,就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所以排除 CD。故选 A。

经过很长时间之后,就形成了咸水湖。

某区域有一个典型剖面示意图。这个区域的山坡遭受到流水的侵蚀,谷地则一直处在接受沉积的状态。山坡上大多生长着森林,谷地中广泛发育着草甸。依据这些情况来完成下面的小题。

9. 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 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10. 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如果地质构造处于稳定状态,并且气候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那么谷地的植被将会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 地质构造稳定时,谷地植被的变化会受到一定影响。 气候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也会有所不同。 地质构造和气候这两个因素对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地质构造稳定且气候无明显变化时,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才会较为明显。 地质构造的稳定与否以及气候的变化情况,都会影响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 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取决于地质构造是否稳定以及气候是否有明显变化。 若地质构造稳定且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就会相对清晰。 地质构造稳定以及气候无明显变化这两个条件,对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在地质构造稳定且气候无明显变化的前提下,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才能够得以体现。 地质构造的稳定和气候的无明显变化,是谷地植被变化趋势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地质构造稳定且气候无明显变化时,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会较为稳定。 地质构造稳定与气候无明显变化共同作用,影响着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 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与地质构造的稳定和气候的无明显变化密切相关。 只有具备地质构造稳定和气候无明显变化这两个条件,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才会较为可靠。 地质构造稳定以及气候无明显变化,会使得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较为可预测。 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会因地质构造的稳定和气候的无明显变化而有所不同。 只有在地质构造稳定且气候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才会较为稳定和可预测。 地质构造的稳定和气候的无明显变化,对于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起着关键的作用。 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与地质构造稳定以及气候无明显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只有当地质构造稳定并且气候无明显变化时,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才会较为明显和可把握。 地质构造的稳定与否以及气候的无明显变化情况,直接影响着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 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会在地质构造稳定且气候无明显变化的条件下得以体现。 地质构造的稳定和气候的无明显变化,是决定谷地植被变化趋势的重要因素。 只有具备地质构造稳定和气候无明显变化这两个因素,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才会较为准确。 地质构造稳定以及气候无明显变化,会使得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和可靠。 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会因地质构造稳定和气候无明显变化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只有在地质构造稳定且气候无明显变化的前提下,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才能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 地质构造的稳定和气候的无明显变化,对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与地质构造稳定以及气候无明显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只有当地质构造稳定并且气候无明显变化时,谷地植被的变化趋势才会较为稳定和可预测,从而为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B. 地带性植被的差异在减小,然而草甸的比例却在下降。

D. 地带性植被的差异有所扩大,同时草甸的比例出现下降的情况。

【答案】9. C 10. D 11. B

【解析】

9题详解】

该区域的基本地貌是由地壳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脉,所以 C 是正确的;从图中无法看出有冰川作用的痕迹,因此 A 是错误的;流水作用会在山谷中形成沉积物,但这不是地貌的主要部分,所以 B 是错误的;图中植被比较茂密,风沙作用相对比较微弱,所以 D 是错误的。综上,答案选 C。

【10题详解】

从图中能够得知,山坡的地势相对较高,山谷的地势则较为低。这样的地势差异使得地下水的水位有所不同,谷地中的地下水靠近地表,进而导致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形成了沼泽化土壤,也促使草甸植被得以生长,所以 D 是正确的。同时,山坡和山谷在气温以及土壤温度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并非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 和 C 是错误的。此外,山坡和山谷地区在降水量方面的差异比较小,B 是错误的。综上所述,应选择 D。

【11题详解】

材料表明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若地质构造稳定且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地区沉积物会不断增厚,地势随之抬升。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地下水水位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的差异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的比例会下降。所以 B 正确,而 A、C、D 可被排除。故选 B。

内力作用确定了地貌的基本架构,然而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以及生物等这些外力作用,对于地表形态的影响从未停止过。

二、选择题。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 1 亿,其中农业人口约占 80%,且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其经济的支柱。该国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存在干湿季的明显区分,绝大多数耕地仅在湿季才种植作物,而灌溉农田所占比例较小。其工业基础以及道路、供电等设施都较为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了灌溉农机具,然而推广的进程较为缓慢,下图展示了埃塞俄比亚的地形。

(1)评价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

(2)指出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说明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溉农机具的原因,这些原因属于社会经济方面。

(4)为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

有利之处在于河湖数量较多,这使得灌溉水源较为充足;沿海地区的地形较为平坦,对发展灌溉农业十分有利。不利的方面是降水分为干湿季,在干季容易发生旱灾;高原山地所占的面积比例较大,这不利于灌溉农业的推广。

(2)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经济较为落后,资金方面存在不足;水利设施落后,电力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落后,道路等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

(4)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农业技术,完善基础设施。

【解析】

本题的主题是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的推广与发展,此过程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还涉及农业发展方向及措施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倡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区域发展问题。

【小问1详解】

评价需要对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读图可以得知,埃塞俄比亚的河湖数量较多,这使得灌溉水源较为充足。同时,其沿海地区的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形较为平坦,这种地形特点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

埃塞俄比亚的不利条件如下:从材料中能了解到,其降水呈现干湿季明显区分的特点,绝大部分耕地只有在湿季才能够种植作物,由于降水的季节变化较为显著,在干季容易引发旱灾;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来看,等高线相对较为密集,高原山地所占的面积比例较大,这给推广灌溉农业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小问2详解】

材料表明,埃塞俄比亚的农业是其经济的支柱,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推广灌溉技术并发展灌溉农业,能够带动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将农业生产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国内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并且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所以,推广灌溉技术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该国人口超过 1 亿,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推广灌溉技术有利于保障粮食的安全。

小问3详解】

灌溉农机具大规模引进需资金支持。从材料中能看出,埃塞俄比亚经济落后,资金投入不够。灌溉农机具灌溉农田,既需要完善的水利设施,也需要相对便利的道路交通,还需要耗能以及后续的维修保养。而埃塞俄比亚基础设施落后,保障条件不佳。

【小问4详解】

埃塞俄比亚作为农业大国,其农业生产潜力较大,农业又是经济支柱。埃塞俄比亚的灌溉农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需要培育埃塞俄比亚的灌溉农机具市场。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比例,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生产等方式来实现。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退化指的是风蚀使得地表松散层的细颗粒物流失,而粗颗粒物所占的比例得以增加的这种现象。其过程如左图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对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进行比较,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这个指数的数值越大,就表明表层的粗颗粒物含量比浅层的要高。右图呈现了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方面)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情况。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且解释导致这种分布特征的原因。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4)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风蚀粗化指数变大时,粗颗粒物会增多,并且风蚀强度会逐渐减弱。

分布特征方面:北部的面积比南部大,西部的面积比东部大。原因在于:南部以及东部受到一定程度的夏季风影响,所以降水相对较多,植被也较为茂密,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的程度也就较小;而北部和西部受到高原内部冬季风的影响较为强烈,降水较少,植被主要是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的程度就较大。

耕作会形成耕作层。对表土进行耕作,会使土壤结构变得松散,风蚀作用随之增强。耕作层会导致地表松散层加深,进而使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的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会变小。

构建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建设和管理;借助高原的水资源与能源资源,通过植树种草来构建植被防护体系;推行退牧还草工程以及禁牧措施,对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进行规范。

【解析】

本题以青藏高原上风蚀退化为背景来设置试题,此试题涉及风蚀强度的变化情况、区域风蚀粗化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耕作对风蚀以及风蚀粗化指数所产生的影响,还有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风蚀防治措施等相关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材料表明风蚀退化是风蚀致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且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一种现象。同时,该指数的数值越大。由“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这一说明可知,风力侵蚀作用会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使得粗颗粒物增多。这样一来,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就会变大,表层的粗颗粒物含量持续增大,其风力启动速度也随之变大,从而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所以侵蚀强度会逐渐减弱。

【小问2详解】

从图中粗化指数图例可以看出,北部的圆圈较大,西部的圆圈也较大,而东部的圆圈较小,南部的圆圈也较小。由此可以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北部大南部小,西部大东部小。风力侵蚀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所以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多为森林植被,这使得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风力侵蚀作用就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小问3详解】

农田耕作会形成耕作层,这会破坏原本的土壤结构,导致地表松散层的细颗粒物增多,表层和浅层的颗粒物结构趋于一致。这样一来,风力侵蚀作用就会增强,侵蚀深度也会增加。然而,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使得耕作层表层和深层的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小问4详解】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这是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的首要原因。其次,人类活动的加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超载放牧、城镇化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等。因地制宜防治风蚀,首先要依据区域内不同地区破坏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以此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要坚持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要进行生态治理与恢复工作,利用高原的水资源和能源资源,通过植树种草来建立植被防护体系;要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同时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的行为。

14.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甘肃省平凉市有着悠久的养牛历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当地把迁入新居的农户腾退出来的窑洞改建成了牛舍,专门用来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窑洞养牛(如下面的图所示)不但让废弃的窑洞得到了资源化利用,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同时也具备旅游开发的前景。某地理研学小组为了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打算开展调研活动。

简述该小组需要调查的内容。

平凉的养牛地域文化,平凉的养牛区位优势,养牛对平凉生态环境的影响,养牛的饲养及深加工,养牛相关的产业资源,平凉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等。

【解析】

本题以甘肃省平凉市的养牛产业为背景,创设了“窑洞养牛”的研学情境。此情境涉及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点,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甘肃省平凉市养牛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这里曾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人们就开展了半农半牧的生活。加之这里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得养牛传统得以传承下来。然而,在过去,牛更多是被用于耕地,其经济效益相对有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当地依据实际情况,把迁入新居农户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以此创造出更优质的养殖环境,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孕育出独特的肉牛品种。窑洞养牛既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又促进了农户增收,还实现了牛从役用型向肉用型的转变,成为平凉耕牛转型的方向。如今,它已逐步发展成为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能够利用该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当地区位优势,精心打造出一批绿色、优质、安全可追溯的“甘味”农特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让广大游客享受到舌尖上的美味,还能让广大消费者尽情畅享甘肃平凉旅游的乐趣。该地理研学小组计划开展调研活动,以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因此,他们还要调研住宿交通等方面的地区接待能力。需要调查的内容包括:平凉的养牛地域文化、养牛区位优势、养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养牛饲养及深加工、养牛相关产业资源以及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等。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以及系统治理。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这三个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变得更加健全,污染防治的攻坚工作向纵深方向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祖国天空更蓝,山峦更绿,水流更清。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en.bjhwtx.com/post/9884.html

标签:

博览广文网

博览广文网为所有文学爱好者、新闻爱好者、关注生活多方面内容的观众朋友提供多方位的内容呈现、提升阅读空间、填充碎片时间,开阔读者的视野、增长见识、了解民生、一个让您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的网站平台!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广文舒阅网—让天下读者有家可归!这里汇聚了各类优质文化信息,无论是全球热点、历史故事,还是实用百科、趣味探索,您都能轻松获取。我们希望用阅读点亮您的世界,让每一次浏览都充满收获和乐趣。
导航栏A标题
广文舒阅网
扫码关注
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0755-88186625
Q Q:8705332
Email:admin@lanyu.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海雅缤纷国际大厦5层501
Copyright 深圳市蓝宇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0131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