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 2 月 10 日,在 57 年前的今天,《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将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发表了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向全国人民,特别是农业战线发出号召,让大家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在此之后,全国农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运动,大寨成为了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延续到 70 年代末。在这个过程中,它曾被极“左”思潮所利用。
中国的农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较而言,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农业在要完成其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任务,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所以需要大力发展农业。而在 60 年代,中国的工业无法给予更多支援,这就使得中国的农业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更快地发展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寨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穷山沟改变了面貌,于是大寨成为了中国农业战线上的榜样。
大寨大队位于山西省晋中地区昔阳县,其地处海拔 1000 多米的山区,此地属于太行山脉。整个大队有 800 多亩坡地,这些坡地分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竟被分割成 4700 多块。土地十分贫瘠,水土流失的情况也很严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全村有一半多的人从事长工、打短工、赶牛放马的工作,还会出外讨吃讨穿。建国后,此地进行了土改,实现了集体化。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等的领导下,大寨人凭借镢头和箩筐等简陋工具,将全村的 7 条大沟以及几十条小沟都闸坝垒淤,使之变成了良田,从而阻止了水土流失。他们还把全村的坡地修成了水平梯田,通过秸秆还田、大量施农家肥、深耕土地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中共中央号召工业学大庆 农业学大寨
1963 年的秋天,大寨遭遇了特大洪水灾害。大寨人历经 10 年修好的 100 多条大石坝被冲垮了。层层梯田被冲成了大沟壑。许多房屋也倒塌了。然而,大寨人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开始做起,最终取得了抗灾夺丰收的胜利。大寨党支部教导广大社员群众要有长远的眼光,妥善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艰苦奋斗,为国家作出贡献。
大寨大队的事迹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逐渐在农业战线上树立起了一面旗帜。1964 年 2 月 10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撰写的长篇报道《大寨之路》以及所发表的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对大寨的事迹和经验进行了介绍,并且号召全国向大寨学习。在《人民日报》的社论里,提出了要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
(一)学习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
学习他们具有敢于藐视困难的精神,敢于同困难进行斗争的精神;学习他们实干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苦干的优良作风。
学习他们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奋发图强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他们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共产主义风格。
学习他们将伟大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这是对大寨经验的根本概括。
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全国各地广大农村都以大寨为榜样,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开山造田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凭借顽强的斗志,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国粮食产量,1964 年是 3750 亿斤,1965 年为 3890 亿斤,1966 年达到 4280 亿斤,1967 年更是达到 4356 亿斤,连年上升;棉花产量 1964 年为 3325 多万担,1967 年达到 4707 多万担,有了大幅提高。
1965 年 9 月,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于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基本方针。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号召,自行集资并组织起来,兴修了众多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在抗旱防涝、降低洪灾以及保证粮食生产稳产和高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5 年的农田灌溉面积为 3305 万公顷,到 1977 年增加到了 4499 万公顷。“农业学大寨”取得了显著成绩。
拨乱反正之后,在 1980 年 11 月。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并在批语中对“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了总结。批语表明,全国各地学大寨的那些农业先进典型,在生产和建设上大多是有成绩且有贡献的。同时,大寨和昔阳县的绝大多数干部与群众,在农业战线上也都曾做出过贡献。
“文化大革命”之前,大寨在农业战线上是先进典型。周恩来同志总结的学大寨基本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在全国的推广,曾起到积极作用。批语对学大寨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在对待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问题方面,批语称,表扬先进人物和典型,一直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要实事求是。把任何先进典型都看作是群众集体智慧的产物,同时也看作是群众辛勤劳动的产物。
历史已然证明,人为地树立起先进典型,最终必定是会失败的。先进典型,就如同其他事件那般,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对于先进典型,我们当然要努力从政治和思想方面给予正确指导,尽量让他们避免失去先进甚至垮掉。然而,当他们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不再继续成为先进典型时,就不应该人为地去“保”,更不能滥用职权,动用国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维护所谓“先进典型”的门面。
关于推广先进经验,批语表明:任何先进技术经验或经营管理经验,都需与当地农民的经济利益相联系,要重视经济效果。需在农民自愿接受的基础上,经过试验后逐步推广,绝不能以一阵风的运动方式一下子就搞起来,更不能胡乱扣上政治帽子,运用行政压制等手段。
对待先进人物方面,批语指出:劳动模范是从群众当中产生的优秀分子。他们在生产技术或者生产管理方面常常会有革新和创造。正因如此,他们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本就应该得到人民群众以及社会的尊敬。但是,一旦成为劳动模范,就必然要成为从下到上的各级党代表、人民代表或其他代表。同时,也一定要担任从下到上的各级党政机关或群众团体的领导职务。事实表明,这不但会让一些劳动模范自身变得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还会使他们陷入自身能力和精力无法应对的会议、报告以及各种政治活动当中,从而无法再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