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了为期四天的区高端班培训。天气特别严寒,这又是一个难得的周末,所以在起床的时候不免会心生抱怨。
。
但一想到早上能听到陈永华院长的讲座,就“噌”地起了身
。
到校提前了半小时,然后哒哒哒地跑去办公室,拎了一袋子卫生纸,接着就往报告厅跑。在这途中,看到傅斌已经烧好了一壶水,并且正拎着水往这边过来,负责师训的婷儿抱着名牌在奔跑。走进报告厅后,发现里面已经温暖如春,肖锦锋已经把空调打开了,大屏幕也开启了。此时,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呢?
岳林小学的综合楼正在建设当中。因此,在这几年里,阶梯教室几乎没有获得资金投入。现在的报告厅还是硬板凳的,这种情况已经很难见到了。如果持续 4 天,估计学员们会比较劳累。
。
关键词:校本研修
今天陈永华院长进行了一场讲座,这场讲座的名字是《科研强校的实践路径与教科研成果的论文转化与发表》。
陈院首先指出了当前的课题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选题:概念“快跑”,另起炉灶,缺乏深度和持续性
申报:单兵突进,内卷使然,缺乏合作和团队意识
运作:过程弱化,关联不力,缺乏价值引领和方法引导
结题:台账拼装,大话连篇,缺乏系统理念和有机取舍
推广:认知偏差,成果悬置,缺乏凝练和方法引导
经历过一轮基教成果的撰写,看到“大话连篇”忍不住笑
当时的感觉是,不能不把成果往大了写呀,不然会显得自家很low。随便翻开一篇,确实都有着“世界领先,全球第一”的那种风采呢。
陈院教授过很多课程,也在很多岗位工作过,他的人生思考和阅历极为丰富。因此,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点,也能够引发许多带有哲学视角的言论。
比如,要关注我们的未来。那么,学校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人们常说需要以科研来强校,那就来看一下一个科研强校的基本流程结构吧。
。
然而,科研强校的关键在于校本研究。首先要重新认识校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这一点当前被忽视了,但却是最应该重视的,而不仅仅是课题研究。
。不能再认同。
校本研修的内容,可以关注新课标提出的七个点:
这也坚定了我们持续化推进每周的学习活动的信心
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持并且需要传递的。在忙碌的间隙,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对于未来,我们教育人还能够做些什么。
这七个点,每一个点都值得深耕。
关键词:因材施教
教师教学工作具有最大特点,其一为教学情境存在不确定性;其二是教学对象具有复杂性与差异性;其三是教学决策具有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的特性(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正因如此,“因材施教”成为根本所在。对于课标中那么多的新词,需要把握其中的关键点。
“因材施教”众所周知,却在千年的追寻历程之后依然在前方。
我们继续努力。
关键词:不要过了“度”
陈院不经意之间就会流露“不要过火”的提醒
课题撰写需分层分类,小课题不能写成大课题;托管方面,国家文件明确提及“课后托管服务”,强调的是服务,而非“课程”,若走向课程则属于加码;“大概念”仅出现在高中课标,小学课标中并不存在,若要做“大概念”就属于超标;我们一直强调“读透教材,读懂学生”,因此老师们会写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但我想问的是,写了教材学情分析之后要做什么?……
我们都希望教育少一些“层层加码”的事儿
。
关键词:论文源于课题研究
课题报告与论文之间的异同。
做课题,就会有文章,两者紧密相连。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在尝试研究画数学的那一年,我发表了 22 篇专题课例设计。对我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不是因为画数学课题的研究包含了具体课例的设计与实施,我不会在三年里思考和实践那么多课例,也不会有整理和分享的意识。
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许多想法。这些想法能够引发实践的火热激情。
但我这两年,好像越来越不会写学科论文了
我更倾向于创作“小经验”这类的思践随笔。这类随笔简单且直白,主要是进行经验的分享。无需去刻意构思好看且对称的标题,也不用去管理论方面的引用。
这显然是我的舒适区。
前阵子,我有一位非常尊敬的前辈。这位前辈希望我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如果我不这样做,就会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
唉,怪我一直都对自己要求不高
只求一个“我喜欢”,觉得“这事儿有意思”。我也从未指望过自己能跋涉至何种学术高度,只是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实践,想做的就跑到教室去做,努力让自己的教学生活富有味道。
陈院称,校长的领导力主要体现为思想领导力。我认为,倘若我们每位老师都能感受到自身教学生活的趣味性与韵味,那么我们的孩子必然也能学得富有意义且饶有味道。
那就是前方
每个人各不相同。我们必须珍视真实的实践,还要珍视实践之后的思考优化。刘加霞教授曾对我说,将实践性经验转化为实践性理论,这种转化是最为珍贵的,并且也是教育最为需要的。
以此共勉。
最后,以一句话结尾。
文章不仅仅是文章,在文章写成的过程中能够发展思维,要学会“怎么去研究教学”,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和优化。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