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了“等靠要”思维。工作、任务、安排常需等待成为常态,主动谋划安排工作的情况很少,更倾向于做被戳一下才动一下的“咸鱼”;有的依赖同事、领导和经验,工作时懒得思考、缺乏探索,一味“套公式”,致使工作难以取得实际成效;还有的善于伸手索要,要功劳、政绩和晋升,却很少自我审视,最终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些“等靠要”的思维让党员干部渐渐变成了工作中的“老油条”。这种思维对个人的长远发展没有益处,同时也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学会摒弃“等靠要”的思维,主动调整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踏踏实实地走好充满困难的奋斗之路。
要善于把握好“方向盘”,提前进行谋划并积极主动作为。“如果不能谋划长远之事,就不足以谋划当下之事。”当下,两个大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了大量接连不断的新矛盾新挑战,在不断向前推进的时代浪潮里,只要稍微有一点松懈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必须摒弃“等”的思维,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并主动谋划。要学会观察大势、顾及全局,用发展的眼光提前谋划。在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把增进人民福祉当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自己能叶落知秋的洞察力和未雨绸缪的判断力。通过切实可行的全盘谋划,使工作推进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
勇于走出“舒适圈”,并且积极地去探索、开拓创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长时间存有“靠”的念头,不愿意思考,也不想突破,长期沉浸在经验主义这个“舒适圈”里,只是敷衍了事、没有进取之心,很难在工作上获得成就,很容易产生“本领恐慌”,最终在时代的大浪淘洗下失败退场。走出“舒适圈”的创新之路是一条注定道阻且长的路,路上布满荆棘与险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革故鼎新的勇气和敢于变革的锐气,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一直向前,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走好赶考路,在乘风破浪的征程中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甘愿长时间坐在“冷板凳”上,静下心来坚定志向以提升能力。“以静修身,以俭养德。”党员干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在于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和取得实际成效。如果被眼前的得失与悲喜所束缚,就很容易在喧闹的繁华中迷失自我,变成只为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的人。《道德经》里说:“谁能在浑浊中静止不动,让它慢慢清澈?谁能在安定中长久保持,让它慢慢生发?”两问,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具象化呈现。它强调要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种平常心来看待得失。要在“冷”的状态中获取“静”,持续锤炼意志,提升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够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