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2,但我希望你记住的不只是地震。
没错,今天也是国际护士节,一个经常被大家忘记的纪念日。
提起他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不怕苦不怕累的抗疫英雄形象,会浮现出无私体贴病人的天使形象,还会浮现出因思念孩子而落泪的母亲形象……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些伟大的形象,有时会成为一种道德绑架呢?一旦现实与这些形象有出入,我们就会大失所望,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
我排了很久的队,难道就不能被体谅一下吗?你一点人情都没有,还说什么父母心呢?
“病人那么痛苦,也不安慰几句,说话跟机器人似的,冷血。”
“患者闹事,还不是因为医院服务太差。”
“现实中护士跟电视上差太远了,又冷漠又没耐心。”
……
这样的声音,你一定不陌生。
上周,我们对外科护士小双进行了电话采访。通过她的讲述,我们想要揭开护士真实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心理。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了解这个行业中不为人知的“崩溃”情况。
[]
01
说话特别快、做事特别细,这就是常态
今年是小双参加工作的第七年,用她的话说,已经是老油条了。
在与她聊天时,我的第一感受是她的语速极快,并且喜欢运用排比词汇。例如当她谈起自己的科室(泌尿外科)时,她会立刻说出“门诊多”“手术多”“周转快”这三个词。
有时候一天的手术量能达到 30 台。护理工作包含住院这一项,还有宣教工作,以及术前准备工作,接着是手术本身,之后有术后护理工作,再有康护工作,最后还有出院指导工作等。
她当时恰好有事,之后给我发送了一段语音。我将其转为文字后才知晓,在 9 秒钟的时间里,她说出了 50 个字,然而我通常只会说 30 个字。
这些流程她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来,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工作的快节奏以及工作的繁琐。
晚上值夜班时,最易感到疲惫。身体感觉困倦,然而需要记住的工作细节却特别多,比如隔多久观察一次、每次检查的内容以及上药的剂量等。每个病人都有所不同,我通常会用闹钟定时提醒自己,并且反复进行核对,就怕出现错误。
夜班持续 12 小时,大脑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经常会出现连上洗手间都来不及去的情况。
浙江省人民医院 护士小范 摄
02
就算崩溃,也把最好的一面留给病人
我问她,工作中有没有遇到压力太大以致情绪崩溃的时候?
她回忆道:
曾经在心内科工作,冬季是脑梗、心衰、脑心血管意外的高发时段。值班时常常面临各种如同生死时速般的抢救。送到我们这里的都是老年人,由于水肿、心衰、血管细等状况,静脉针时常难以打进。有好几次,我都是跪在地上,跪了很长时间,竭尽全力也要把针打上,这样病人才有被抢救回来的可能。
心里想着:一定要打上,否则病人就会在自己手中消失。那种压力着实非常大。
晚上的气温很低。有时一个人待在病房中,能听到滴答滴答的仪器声响。在等待随时可能下达的抢救命令时,真的很容易让人陷入崩溃的状态。
说实话,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下来,这些压力我都有能力承受。这并非是因为有多了不起,而是仿佛养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一穿上护士服,我们就会变得精神饱满,就像被注入了鸡血一样,总是会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病人。
我询问她:“是否遇到过态度不好的病人呢?如果遇到了,你会怎样去处理这些冲突呢?”
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在大家的眼中,我们是服务人员,本就应该让他们感到满意。有时病人会不耐烦,直接开口骂人,甚至连我们的家人也会被骂,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我们医院有零投诉的要求,所以我们不能对病人发火。即便被病人骂了,我们也只是提高嗓门,让他们“安静下来,听我们解释,相信我们是专业的”。
他们通常比较信任和尊重医生,然而对待我们时信任度就稍低一些。例如有一回,病人问我水果能否吃,我告知“可以”;但他却坚称“医生说不可以”,我则说“你一定记错了”,可他就是不信任,执意要去问医生。因此,当我处理不了时,就会让主治医生出面,通常都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心理科普:
听完小双的这些描述后,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词,那就是共情疲劳(CF)。
它指的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工作压力以及情感的卷入,助人者对于救助对象的共情能力(那种能够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或者是兴趣出现了降低的情况,进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感,甚至使得原有的工作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不适症状。
无望感、焦虑以及抑郁等情况,甚至还会出现诸如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记忆衰退之类的躯体化症状。
护士属于容易出现共情疲劳的职业之一。有一项研究对全国各地的若干名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护士在焦虑、抑郁、躯体化(身体不适)等诸多方面的表现,比普通人要显著更高。[3]
共情疲劳致使护士的职业满意度低于其他行业。2016 年,卫生部公布了一项针对全国 696 所三级医院护士流失率的调查结果。经此调查发现,护士的平均流失率为 5.8%,并且最高的流失率能够达到 12%。
很多护士刚进入职场时,很容易因生离死别而掉眼泪,会对病人投入大量情感和产生共情。然而,长期面对血腥、伤口、死亡等情况,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如果他们依然保持高度共情,很可能会被逼疯。
他们很可能会从共情中抽离出来,以此来保证让自己高度清醒,减少工作误差,从而表现出“冷漠”的一面。
可以说,“冷漠”具备一种保护的作用,能使他们处于更好的状态去完成工作。
但不可否认,在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努力去感同身受,努力去理解病人,努力去帮助病人。
03
我想冲在前线,可是我有孩子,我不想亏欠他
我询问小双,工作的忙碌是否会致使她难以兼顾家庭呢?是否存在一些特别难以抉择的时刻呢?
去年疫情刚爆发时,我好几天没有睡好觉。
我是党员,当时老公支持我去支援,家公家婆也支持我去支援,弟弟也支持我去支援,所以我觉得自己似乎理所当然应该去武汉。然而,我当时内心特别挣扎,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愧对孩子。
我的孩子出生后,我没有很好地照顾他。他出生的前一天,我还在上班。他几乎是跟着我一起熬夜加班度过的。在哺乳期两个多月的时候,我就出去进修了。
当时我一直在思考,要是我被感染了,那我的孩子该怎么办呢?要是我真的倒下了,我这辈子最为对不起的就是孩子。
我的父母坚决不让我前往。他们表示,只期望我能够平平安安的。并且希望我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我有多么伟大。
一想到他们,我就动摇了。
我想,如果我处于单身且没有孩子的状态,我应该会毫不犹豫地去做某事……或许是我的觉悟还不够高,没有像电视上所播的那样伟大,经过了很久的挣扎,我最终还是没有去做。
当时我们院里派出了一百多名护士。我看到她们出发的那一刻,我哭了。我内心真的很想去,但却没有办法。
在日常工作中,即便压力再大我也能承受。然而,最脆弱的时候,是在救助病人的过程中听到孩子或家人生病的消息。那感觉极为难受,可又不能停下工作,只能逼迫自己集中精力,只有等到有人替班后,我才能抽出时间去照顾家人。
当听到她提及放弃支援武汉时,我察觉到她内心的自责与挣扎。同时,我也被这份质朴的亲情牵挂深深打动。她们不过是平凡的母亲和孩子,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又怎会不迟疑呢?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你已经非常勇敢了。
04
工作中该如何缓解负面情绪?
我问她:你会怎么排解工作中的这些负面情绪呢?
我一般会跟同事吐槽和倾诉,因为他们更能理解我。
另外,我内心真的有亏欠之感。我常常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给家人。每当回到家,我就会向家人倾诉苦衷。我的老公已经习惯了我不停地吐槽,但他每次依然会耐心地安慰我。和家人说完后,我就会感觉好多了。
有空时和家人一起去旅行,或者一个人去跑跑步,这都是很放松的。然而不管怎样,第二天一旦回到工作岗位,就又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像一条好汉一样。
心理科普:
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重要,不能被忽视。只有把这些压力解决了,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投身于工作。那么,有哪些好的办法可以帮助他们迅速缓解压力呢?
2021 年初,《当代护士》发表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介绍了一种名为“三件好事”的心理干预法。
2020 年 2 月份疫情爆发,一线护理人员承受着超乎寻常的精神压力。为此,心理学工作者对武汉的 61 名护士进行了干预,干预时长为一个月。
研究把 61 名护士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的心理辅导,而干预组进行如下干预: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要求每位护士每周挑选 5 天。晚上的时候,护士要回忆当天发生的、自己觉得积极且快乐的事情。然后从这些事情中选取 3 件,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接着把这些事情记录在手机上,并且要详细地描述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与这件事的关联。
他们会按照干预指南,把这些内容通过微信群发给干预者,也会通过私信发给干预者。
干预者先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与整理,接着每日挑选 2 至 3 篇“三件好事”,在微信公众号上予以发布,每篇文章都具备留言功能,以便与网友展开互动,之后还会将留言反馈给护士,以此激发护士们的积极体验。
一个月后,干预组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情绪显著优于对照组。
从“三件好事”的干预里,我们能够总结出一些有效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其一,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善于发现身边的小确幸;其二,将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上转移开,投入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中;其三,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激发内心的温暖和力量。
积极关注:关注每天发生的积极事件,而不是被负面信息淹没
自我鼓励:多肯定自己的优点和工作成就,增加工作中的自信心
分享:主动跟他人分享工作中的感受和经历,而不是压抑和逃避
互助:互相鼓励和支持,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
研究发现,相比之下,自责和压抑这两种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最为不利。在高强度工作中,如果护士们常常压抑自己的感受,并且责备自己不够周到,那么就会使负面情绪和职业倦怠加剧。[4]
而为了避免他们的自责和逃避,病人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写在最后
我最后问小双,这份工作的压力如此之大,究竟是什么让她一直坚持下去的呢?她又是如何还能保有如今的激情的呢?
病人和家属给予的肯定是我最大的动力。每当听到他人说谢谢的时候,就会觉得那仿佛是一束光,抵御了黑暗,让我的心里感到暖暖的。
写到这,我再次思考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们是否因为脑海中他们的伟大,就用刻板印象束缚了这群可爱的人呢?
这是一份压力极大的工作,难以想象其压力程度。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要他们能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并且没有出现差错,那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嘘寒问暖”以及“感同身受”不应该成为一种道德上的强制要求。倘若他们做到了这些,那么就给予他们感谢和肯定;倘若他们做不到,也希望我们能够理解这种“助人所付出的代价”。
白衣天使们
节日快乐,感谢你们的付出
愿你们带着这份意义感,快乐地走下去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参考资料:
[1]
E.、C.、B -Jiménez 和 M. J. 在 2009 年指出,在一项研究中,e、c、jiménez b 等人研究了工作、压力和应对在不同时间点的情况:一项针对两个时间点的研究。《职业健康心理学杂志》,47(2),205 - 215。
张平、陈蕾、宋旭红以及邓晶晶在 2011 年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是关于用 Scl - 90 来评估中国内地若干名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确定常模。此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 卷 3 期,页码为 297 - 300 。
张自伟、刘小玉、王岚以及王学义在 2010 年进行了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8 卷 2 期,页码为 152 至 155 页。
邓馨悦、朱丹、李虹霖、谢丽和汪晖在 2021 年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基于自媒体开展积极心理干预。此干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护士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当代护士》杂志 28 卷 04 期,其中指出该干预能使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 131 至 134 之间。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