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给清代的美食家们进行排名,袁枚若排第二的话,那恐怕就没有人敢排到第一的位置了。
袁枚是清代“吃货”界的顶流,他不仅喜爱美食,还懂得如何品尝美食。吃完之后,他始终牢记不忘做笔记这一行为,最终将自己的美食心得出版成了一部专著,那就是《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出版。到如今,它依然是一本很珍贵的餐饮类畅销书。从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明清饮食的各种花样。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国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我们更能感受到袁枚对餐饮的细致考量以及他对待美食的态度。
袁枚对美食的考究极为精细。不同食材,其烹饪花样丰富多样。《随园食单》记录了 326 种南北菜肴,还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等各个门类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袁枚记录的小菜不下四十道。点心有近六十道。而且,即便对于最普通的食材,也存在不同吃法。例如,最普通的鸡肉,有白片鸡、鸡松、生炮鸡、鸡粥、焦鸡、捶鸡、蒋鸡、灼鸡块、珍珠团等三十余种花样吃法。
各式花样的烹饪方式令人瞠目结舌。例如“假野鸡卷”,是将切碎的鸡肉拌好,用猪网油外卷后下锅油炸,再浇上酱汁和料酒,最后配以香菇木耳等。之所以叫“假野鸡卷”,大概是因为平时制作此菜难以找到野鸡,就只好用家鸡做食材。炒个鸡片时,袁枚也特意强调:“一盘不过四两,火气才透。”
袁枚极为重视烹饪原料的挑选。他指出,大致在一席的菜肴中,司厨的功劳占六成,买办的功劳占四成。例如在挑选各类食材时:猪要皮很薄,不能有腥臊味;鸡要稍微嫩一些,不能太老或太稚嫩;鲫鱼以扁身白肚的为好,乌背的那种,在盘中一定会很倔强;鳗鱼以在湖溪中游泳的为珍贵……
用相同的食材来制作不同的美食,会有不同的选择。例如制作小炒肉时,需要用到后臀肉;制作肉圆时,就得用前夹心肉;制作煨肉时,必须用硬短肋等。蒸鸡需要用雏鸡,熬制鸡汁则要用老鸡等。至于调料方面,“善于烹调的人,酱要使用伏酱,先尝一尝味道是否甘甜;油要用香油,必须要审视其生熟程度;酒要用酒酿,应当去除其中的糟粕;醋要用米醋,必须要寻求其清冽的品质……”
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袁枚身为资深吃货,却并非大胃王,也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对美食来者不拒。他的味觉极为挑剔,换句话说,他也是个“挑食”的人。有些菜他一看就会皱眉,更不用说去吃了。
他觉得有些食材得单独烹饪,海鲜这类食材尤其如此。在南京等地,当时有的人在做海参和鱼翅时喜欢将甲鱼和蟹粉与之搭配。像海参炖甲鱼、鱼翅炖蟹粉,通常只有高端酒店才会供应,然而袁枚看到后就皱起了眉头。这几味海鲜都属于重味。它们难免会有不足,像会有腥膻味。炖在一起时,味道难免会相互抑制。所以袁枚觉得这种情况不能忍。在他看来,海参鱼翅之类的海味应该单独烹饪。
比如在火候方面,鱼如果煮得时间长了,肉质就容易变得老,袁枚将此称作把活肉煮成了死肉,而把原本好好的鲜鱼煮得不鲜了,他觉得“可恨已极”,实在是难以接受。另外,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专门设置了“戒单”栏目,该栏目里记录了他对于美食的十四条“戒令”。
有“耳餐”和“目食”这两种情况。耳餐是用于听而非吃的,不论味道怎样,只要食材贵重就可以。例如,一听说要吃燕窝,即便毫无味道,有些食客仍会不停地夸赞。而袁枚却不认同这种做法,他认为“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吃饭岂能仅仅看食材是否珍贵呢?
比如目食这种情况,意味着菜肴多且讲究排场。袁枚曾参加过一位富商的宴请,当时有四十多种菜肴,这明显是在众人面前显摆,根本不是在请客吃饭。结果袁枚吃不下那些菜,回家之后还得煮粥来充饥。在袁枚看来,即便一个厨子再优秀,一天做几道极好的菜就已经很耗费精力了,而让人家一天做四十多道菜,那种味道袁枚是不愿意去品尝的。因为这还涉及袁枚的另外一“戒”,那就是“戒同锅煮”。
袁枚觉得:“每种物都有其自身的味道,不能混为一谈。”例如鸡、鸭、猪、鹅,若将它们放在一起用一汤同煮,由于味道相互混杂,所以吃起来味道极差。他还诙谐地说:鸡、鸭、猪、鹅倘若知晓自己被丢进同一锅汤水里煮,会觉得自己死得冤枉,必定要前往“枉死城”去告状。
此外,戒单中有“戒穿凿”这一条。例如,西瓜被切开后稍过一段时间就不新鲜了,然而有的人却把西瓜做成西瓜糕。还有,食材如果太熟就不脆了,可有的人却把它做成苹果脯。袁枚将这些稀奇古怪的做法形容为“以杞柳为桮棬”,这完全使食材失去了原本的形性。
此外,有一些其他的戒。其一,菜要吃新鲜出锅的,此为“戒停顿”;其二,太残忍猎奇的不吃,像炭炙活鹅掌、生取鸡肝这类,这叫“戒暴殄”;还有“戒纵酒”,酒席上喝酒会对品尝菜品等产生影响,这些都是饭桌上的注意事项。
三
如今人们一想到川菜便会不自觉地想起火锅。
袁枚或许是喜欢川菜的,然而他对火锅确实不感兴趣。因为他在“戒单”中专门为火锅设立了一条,其小标题为“戒火锅”。主要原因如下:其一,不同的食材有着不同的烹制方式,倘若一概用火烧煮,味道自然难以令人满意。其二,食材经过多次滚烫的过程,总会发生变味的情况。其三,滚熟的菜捞起来后,若一时未吃完而冷却,那味道的情况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假如有一天,家里的饭菜烹饪得质量不佳。袁枚会觉得算了吧,反正也能勉强吃一顿。接着他会默默地将食物消化掉吗?
对此,袁枚难以忍受。因为在“戒单”中,压轴的一戒便是“戒苟且”。他明确地说道:“凡事都不能苟且,而在饮食方面尤其如此。”食物不能被浪费,同时赏罚必须清晰分明。如果烹饪方法不当却默默忍受而不指出,那么“下次做的羹必定会更加草率”。
当然了,对于某些美味的食物,袁枚也难以避免贪吃。例如,《随园食单》中曾提及一种“花边月饼”。这种月饼是以枣肉作为馅料,接着慢慢将其制作成精致的轮廓与花纹,面团所散发的清香和枣泥的甜美香气,在经过炙烤之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种“花边月饼”是当时一户大户人家,姓明,他们特地制作的月饼。袁枚抵挡不住这种月饼的美味,常常会用轿子把明家的女厨子接到自己家的园子里让她做月饼。
比如,《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孔方伯家的薄饼,这种薄饼“薄如蝉翼,大如茶盘,柔腻到了极致”。袁枚希望家里人也能学会制作,但做出来的成品始终比不上人家的。另外,陶方伯夫人制作的点心,是用山东的精面做成的,外形奇特且颜色多样,吃起来甘甜可口,品种繁多,让人目不暇接。袁枚借助友人之口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吃了孔方伯的薄饼,那么天下其他的薄饼就可以废除了;吃了陶方伯的十景点心,那么天下其他的点心就可以废除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人味觉所爱不同,对各类美食也会偏爱,即便资深美食家也难以跳出此定律。因此,袁枚的“挑食”,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对美食足够热爱且对食材足够尊重。
综上所述,若要让袁枚开心地饱食一顿似乎并非难事。菜无需过多,烹饪时也无需有心理负担。有两点很关键,其一也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要尊重食材。另外,还有花样这一点。对于袁枚而言,能以各种花样来吃的食材,绝对不会凑合着吃。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讲究。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