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迎来了成立 30 周年。“生命科学在华农”院士论坛在该校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李家洋、陈晓亚、邓子新、刘耀光、何祖华,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邓秀新、康振生、姚斌、金梅林齐聚华中农业大学,一同探讨生命科学的奥秘。
李家洋院士以“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基础与设计育种”为题目,详细地讲解了水稻株型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分子机制,给水稻增产找出了新的途径。他的团队创造出了创新成果,即 IPA1 顺式调控区基因编辑材料,这进一步弄清楚了 IPA1 顺式调控区调控穗部表型的分子机制,为突破水稻产量的限制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和研究思路。
康振生院士将目光聚焦于“作物病虫绿色防控与粮食安全”这一领域。他全面地梳理了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当下状况,也梳理了其中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康院士在植物病理学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使得听众们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这也为听众描绘出了一幅关于绿色农业以及生态安全的宏大蓝图。
刘耀光院士以“三系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为主题。他从杂交稻育种的遗传基础方面作了报告。他从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的克隆和作用机制方面作了报告。他从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的起源演化方面作了报告。这些报告生动展现了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技术革新带来的魅力。
陈晓亚院士针对“植物萜类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研究”这一内容,对植物倍半萜代谢进行了剖析,尤其对棉酚和辅酶 Q 的生物合成及调控做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陈院士在植物次生代谢以及生物技术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为探索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给予了新的视角。
邓秀新院士作了“特色资源发掘促进柑橘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报告。他将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成功培育并推广了多个柑橘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产业上应用广泛,带动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邓院士通过资源发掘过程中的一个个生动故事,让现场师生们感受到了种质资源发掘的艰辛,同时也诠释了农业生命科学研究有着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 12 位学者共同启动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资源库建设。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 |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邹浩
通讯员 郭梦丹 陈华夏
链接:#/?=5&=&cId=0&=1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