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2 日,辽宁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古代辽宁”正式开始。此展览由辽宁省文化厅和辽宁省文物局主办,辽宁省博物馆负责承办,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省内 27 家文博机构给予协办。展览共展出辽博馆藏展品 1196 件/组,还外借了 1020 件/组展品,总计 2216 件/组。其中,馆藏一级文物有 139 件/组,外借的一级文物为 53 件/组。2017 年 8 月初,“古代辽宁”开始预展。经过一个多月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今天它正式向公众开放。展览以历史脉络作为主线,起始于史前社会,一直延续至明清。展览共分为五个展厅和十四个单元,通过丰富的文物资料、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先进的科技辅助手段,生动地展示了这方土地上文明的起源、特色以及历史的发展演变,还展现了各时期不同的历史文化风貌。“古代辽宁”会成为一个传播平台,用于展示和弘扬辽宁的历史文化。它也会成为一个宣传窗口,让人们了解辽宁、热爱辽宁并建设家乡。通过这个平台和窗口,辽宁的悠久历史以及特色文化能够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和宣扬。
匽侯盂
甲骑具装
花树状金步摇
跨越28万年的故事
辽宁位于祖国的东北。自古以来,它一直是中原连接东北亚大陆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它既是古文明的起源之地,也是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汇的地带。在距今五千年前,这里率先出现了古国。在四千至三千年期间,形成了诸多方国,这些方国为秦汉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后,辽宁大地上出现的鲜卑族在立国后入主中原,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辽宁大地上出现的契丹族在立国后入主中原,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辽宁大地上出现的满族在立国后入主中原,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石器时代主要展示阜新查海遗址、沈阳新乐遗址、丹东后洼遗址、朝阳红山文化女神庙以及积石冢遗址,这些遗址涵盖了辽宁的各个地区。四至六单元展示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高台山文化、马城子文化、双坨子文化以及青铜文化等。秦汉魏晋隋唐部分,从姜女石遗址开始,涉及慕容鲜卑、三燕文化、高句丽文化等,由点及面进行展现。契丹文化、女真建国、满族崛起这些内容,都是“古代辽宁”重点展出的部分。
全方位多感官的观展体验
“古代辽宁”展分为五个展厅,总面积达 6400 余平方米。整体布局较为疏朗且开阔。展厅的整体线路设计是合理的。各个展厅沿着参观的主线,以顺时针方向依次串联起来。这样能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保持氛围和内容的连续性。按照历史发展时期的顺序,五个展厅依次排列。各个展厅的展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融,式样和纹饰从简单变得繁杂,展厅色彩从淡雅转变为浓郁,配色也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古代辽宁人审美情趣逐步提升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辽宁先民不断汲取中原文化的精髓并为自己所用,以及社会不断进步崛起的历程。各个展厅以不同风格的序厅进行分割,在此基础上,对观众起到一定提示作用,避免审美疲劳。该展览秉承雅俗共赏原则,利用大量场景、景箱、影视多媒体、雕塑、绘画、图片、图标,拓展了文物的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降低了文物的鉴赏门槛,丰富了参观者的体验。
《古代辽宁》展在展览设计方面,在二十余个点位运用了多种多媒体技术。其中有全息幻影立体成像,还有半景画虚实结合,以及数字化三维建模复原场景,同时运用了触摸屏导览、多媒体音视频和墙面投影等技术,以此来增强展示效果。在“洞穴岁月”古代历史环境展示区里,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将史前时期辽宁地区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出来,让观众在视觉感受方面充分体验到了立体空间的效果。例如,借助半景画虚实技术,将墙体半景画、金代“天盛号”石拱桥的比例桥体、仿真水面设计与数字化水纹及鱼的影像相互结合,从而给人带来时空穿梭的感觉,生动地展现出了金代的小桥流水场景。依据史料和考古发掘资料的描述,利用数字化三维建模技术,将三维建模与动画技术相结合,能够给观众呈现出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建造过程,从而展现中华民族先民的智慧和汗水结晶。同时,触摸屏导览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传递展示内容,让观众能够更为直观简便地进行浏览和学习。多媒体视音频技术是最基本且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可针对一些重点文物或场景来讲述故事,从而加深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另外,在特定区域使用聚音罩这种无干扰的设备,营造出了宁静温馨的展览环境。
开幕活动精彩纷呈 文创产品锦上添花
新闻发布会上,28 家省内参展单位代表共同翻转了历史名片,开启了“古代辽宁”之旅。辽博策划的“古色古乡”系列教育项目拉开了帷幕。当天推出了三个主题活动,分别是家乡故事听我说、印象·辽博以及为你添彩。辽博特别邀请小讲解员们来讲家乡故事,这些小讲解员佩戴着红色绶带站在展厅中间,传递着知识和梦想。举办“印象·辽博”DIY 活动,邀请观众在参观结束后手绘喜爱的文物并制成小镜子,成品由观众带回家珍藏纪念。观众参与积极,反响热烈。还为青少年设立了文物填色活动,在十米长卷上绘制不同时期文物轮廓,这些文物反映辽宁地区历史文化变迁。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给文物穿上新衣,使这些古物展现出新的光彩,从而构成了一幅童真版的“古代辽宁文物巨幅画卷”。
双陆棋
古乡古色系列教育项目包含了一系列依托馆藏展览的教育课程。推出了全新课程《也说“丝绸之路”》,此课程结合了馆藏且紧扣时代热点,还解读了古代辽宁与丝绸之路间的联系;同时推出了全新课程《烹饪王国里的千年炊具》,同样结合馆藏并紧扣时代热点,解读了相关联系。传统课程有《我在辽代的衣食住行》《考古小笔记》《我和泥巴做游戏》等,这些传统课程也同步推出了。十·一国庆节期间,辽博将会推出一场专门针对儿童的演出,演出名称为“霓裳弄月添艺彩”。
辽博依托“古代辽宁”馆藏文化资源,目的是满足广大观众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此,辽博特别为“古代辽宁”展设计了系列明信片与首日封,还与沈阳市邮政局开启了首日封加盖邮戳的纪念活动。同时,辽博根据展览中红山文化龙凤文物设计了系列玉器产品,并且利用夏家店下层文化彩陶纹饰设计开发了具有中国风国际范的装饰器皿。目前,辽代鸡冠壶酒具正在设计中,精巧别致的辽瓷套装也在设计中。满清八旗的发萌娃娃、小朋友喜爱的卡通玩偶以及文玩用具等,也都在准备之中。这些物品将在展览开幕后陆续上架,目的是力求为“古代辽宁”展增添光彩。
古代辽宁之旅等待你的开启
辽博市府馆的基本陈列“辽河文明”曾是展示辽宁历史文化的重点品牌。辽博浑南馆的基本陈列“古代辽宁”是“辽河文明”的升级版,在诸多方面都有提升与完善。相比之下,“古代辽宁”更为娴静优雅,它像老者,也像智者,正轻声慢语地向人们讲述“辽宁过去的那些事”。
古代辽宁的每一件文物都鲜明地印记着历史。那些石器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陶器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玉器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瓷器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青铜器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金银器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玻璃器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绘画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雕塑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遗址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墓葬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作为基本陈列的“古代辽宁”将始终陪伴大家,古代辽宁之旅等待着你去开启!
重点文物推介
金牛山人 旧石器时代
1984 年 9 月,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金牛山遗址中的 55 块化石,包括头骨、脊椎骨、尺骨、髋骨、腕骨、膑骨、手足骨等。经鉴定,这些化石属于一完整女性个体,年龄在 20—22 岁之间,被命名为“金牛山人”。金牛山人化石不仅有较完整的头骨,还拥有很难保存的颜面骨,能够复原出金牛山人的真实面貌。脑容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金牛山人的大脑相较于同时代的北京人更为进步。金牛山人距今有 28 万年,处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阶段。这填补并连接了人类进化系列上的重要缺环,在研究人类进化方面具有极为重大的学术价值。1984 年,它被列为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之首,并且在同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
高15.7、宽10.4、厚4.3厘米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目前已发现 10 余件,其时代距今 5500 至 5000 年。这件玉猪龙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的,形制也最为规整。它由白色蛇纹叶岩制成,头部肥硕,耳朵很大,眼睛圆溜溜的,吻部向前突出,嘴巴微微张开,獠牙外露。它的身体蜷曲如环,扁圆且厚重,背部有一个穿孔。龙的形象是以猪首蛇身为基础的,是红山先民创造出来的一种抽象化的神灵,并且他们还产生了对龙的崇拜。龙的形象为什么源于蛇的身子呢?这应该源于红山人对蛇的崇拜。因为蛇的活动与季节循环是相符合的,当春天到来,冬眠中的蛇复苏;秋天来临时,它隐身而居。古人用蛇来象征繁殖。玉猪龙出土于墓葬之中。它成对地佩戴在墓主人的胸前。它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等级的象征,是权力的象征。它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卷体夔纹蟠龙盖罍 西周 辽宁喀左北洞村窖藏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口径15.5、高44.5厘米
龙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文明统一的象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连绵不断的标志。这件铜罍装饰得极为精美华丽,显得庄重典雅。并且它与在四川彭县出土的同一器类十分酷似,这生动地表明在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已经覆盖了中华大地的广阔地域。
鸭形玻璃注 十六国 朝阳北票冯素弗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存长约20.5、腹径约5.2厘米
器高(以底部圆饼贴地平置计)9厘米
此件玻璃器身型较为横长,其一端有一张扁嘴,形状如同鸭子。它有着长颈和圆腹,还拖着一条细长的尾巴,不过尾尖已经残断了。整个器物通体呈现出柔和的曲线造型,结构十分匀称。它是在冯素弗墓中出土的玻璃器里,工艺最为复杂,器形和装饰最具特点的一件。其工艺是通过无模自由吹制成型,将玻璃料拉成玻璃细条,在玻璃条冷却之前缠绕在器身上当作装饰。在我国,这种动物造型的玻璃器皿仅仅出土了这一件。
双陆棋 辽 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7号辽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木板的长度是 52.8 厘米,宽度是 25.7 厘米,高度是 1.6 厘米;棋子的高度为 4.6 厘米。
“双陆”是中国古代很盛行的一种博戏。它源于古印度,原本名叫波罗塞戏。在曹魏时期传入中国,从隋唐一直到金元时期都一直兴盛,深受帝王公卿的喜爱。这种双陆棋具由一块双陆板和三十枚双陆子构成。木板的两个长边各自有一排十二个“梁”标,左右各六个,正因如此才叫“双陆”。这是目前在中国出土的唯一完整的古代双陆实物。
鸡冠壶 辽 辽宁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高26.5 cm,宽20.5 cm
鸡冠壶是辽代陶瓷所特有的形制。早期其器型上部有鸡冠状装饰,故而得名。契丹民族以马为家,随时都要携带酒、乳、水等饮品,于是就用皮革缝制成囊来盛装,只留下一个小口。鸡冠壶是仿照这类皮囊的形制制作而成的随葬用品,大多是瓷器,腹部下垂的样子仍像能容水的皮囊,在边缘处还模仿出了缝制皮革的针脚。辽代二百多年间,鸡冠壶的形制有很大变化。早期的壶形更接近皮囊,形体较为低矮,腹部圆浑且下垂。中期时,壶身变得扁且长。晚期的器身呈圆形,高瘦,上部变成了提梁。这显示出一种在生活中定居因素不断加深的趋势,辽墓中随葬的鸡冠壶反映了契丹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固守与执着。
— THE END —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